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治效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治效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李锴

李锴(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524008)

【摘要】出血性脑梗塞是当前医学临床治疗过程中面对的重要病症之一,备受医学界关注。对于其诊治目前主要分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诊治效果都基本取得预定目标。而导致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塞、水肿程度及心源性栓塞;闭塞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及侧枝循环形成;梗塞部位的不同;血糖与血压的升高;抗凝性治疗。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诊治效果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097-02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Infarction),一般是指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人头颅进行CT或MRI检查时所发现的由于梗塞区血流再通而发生的出血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对病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对于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以及新型溶栓、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的不断出现,出血性脑梗塞备受医学界关注。本文拟从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治效果及导致其出现的危险因素这两个角度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初步再探讨。

一、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治效果

据相关统计可知,当前脑血管病约占基层医院神经科疾病的百分之八十,而这其中以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主,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率约占脑梗塞的百分之三十左右。[1]因此,各大医院目前对于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治病例很多,在具体临床研究中,对于该症治疗方法也采取不同方法,一般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法三大类。

(一)中医治疗及效果。脑梗塞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范畴,古代中医学家将这类疾病归结于正气不足而导致的气血亏虚,与脏腑功能失调、痰瘀互阻有关,从而引发血脉运行不畅,瘀滞脉络而致脑脉不通。当今众多中医学研究者在古代医学前辈研究基础上,对脑梗塞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上,研发了诸多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王永炎先生将脑梗塞分为四种类型: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痰热腑实;3、气虚血瘀;4、阴虚风动。[2]张琪先生将其分为七种类型:1、痰热内闭;2、痰气郁结;3、阴亏阳亢;4、血虚不能荣筋;5、风邪夹热入于经络;6、肝肾阴亏;7、气虚血滞。[3]隋强先生根据48例脑梗塞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阴虚阳亢、风痰上扰;2、风痰瘀血、闭阻脉络。[4]以上是当前最具代表性三种观点,都是根据病患不同情况而进行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虽然具体方法看似不同,但从实际临床效果来看,基本都属于益气活血法,基本都能达到活血化瘀、开窍化痰效果,成功几率较高。

(二)西医治疗及效果。现代医学根据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对于脑梗塞研究及临床治疗的焦点着眼于超早期溶栓治疗、抗凝、降纤治疗等方面。其中,当前应用最广的是溶栓治疗,即指在病后早期应用溶栓剂可使血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将血栓内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裂解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碎片,以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从而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三)随着当前医学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趋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也已出现。当前一些医学工作者根据中西医不同的医理及治疗方法,在认识到脑梗塞病程演变具体过程基础上,往往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手段对其进行诊治。具体诊治方法是在对出血性脑梗塞病症时期划分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患所处时期进行分期分型分时段治疗。在诸多病例临床试验基础上,充分证明了此方法的合理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西医诊治方法对于出血性脑梗塞治疗仍然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因素

出血性脑梗塞作为当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诸多医学工作者将导致其出现的危险性行因素作为重点研究的重点。根据一些相关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具体临床实例证明,出血性脑梗塞的机理是栓子或者血栓溶解破碎后,导致闭塞血管的再通,从而使血管流过管壁已受损的血管而发生出血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当前可以得出的影响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大面积脑梗塞、水肿程度及心源性栓塞。根据当今的相关病例可知,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病程三周内,通过在此时间段的CT检查可知,梗塞指数大于百分之九的大面积的脑梗塞及心源性栓塞往往会导致出血性脑梗塞[6]。其中,脑水肿严重者较其不严重而言,出血量更大。除此之外,小面积的基层节区梗塞也有部分可能会出现出血性脑梗塞,但是其几率与大面积脑梗塞相比很小,后者是前者的12倍左右。

(二)闭塞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及侧枝循环形成。根据统计可知,梗塞病人在二十天内闭塞血管再通达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另外,脑梗塞病人往往有侧枝循环形成。

(三)梗塞部位的不同。皮质梗塞较皮质下梗塞更容易并发出血性脑梗塞,这与皮质梗塞水肿范围大、多为栓塞、易于再通、侧枝循环丰富有关,经过临床调查的29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例中皮质梗塞13例,基底节区梗塞7例[7]。

(四)血糖与血压的升高。高血糖与高血压本来就属于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糖往往会引起梗塞局部酸中毒使血管内壁受损,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脑梗塞病人一旦合并血压升高,常常会增加了发生出血的机会。

(五)抗凝性治疗。抗凝治疗是被动地使机体增加肝素或类肝素物质,以加强抗凝过程,从而阻止凝血或血栓。虽然当前医学界对于抗凝性治疗与出血性脑梗塞之间关系尚没有一致结论,但是目前根据笔者相关临床治疗经验统计可知,即使早期抗凝治疗能降低脑梗塞患者发生动脉再栓塞的概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是目前经过抗凝性治疗后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塞的几率较高。

综上所述,出血性脑梗塞作为当前临床重要病症之一,一直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导致其出危险因素也有很多,对于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病患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梦月.《浅谈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1期.

[2]史大卓、李立志.《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心脑血管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3]史大卓、李立志.《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心脑血管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

[4]隋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48例疗效观察》,《北京中医》2007年第26期,第34-35页.

[5]黄水明:《益气活血法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201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盛爱珍、张晓燕、罗盛、王新德:《出血性脑梗塞》,《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年第5卷第5期,第303页.

[7]陈莹、季晓林:《29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第25卷第1期,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