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平稳过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1

授之以渔,平稳过渡

郝玉林

——浅谈小升初数学学习的衔接

郝玉林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临洮街第二小学730060

摘要: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知识面拓展,难度加大,很多学生明显不适应,都在抱怨初中的数学很难,以往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都会下降。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学习衔接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知识面拓展,难度加大,很多学生明显不适应,都在抱怨初中的数学难,以往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都会下降。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从知识能力上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注重感性的形象思维,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不系统,但是从初中开始,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要求就开始加强了,这与小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另外,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基本功——计算能力欠缺,进入初一学习后,计算能力跟不上,信心大大受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来看:小学生在答题规范和专题总结方面普遍欠缺。小学对答题规范要求很低,只注重结果,可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却“难如登天”。但是,从初中开始,对答题规范的要求“突然”提高,如果小学没有养成习惯,学习成绩自然会大受影响;相反,用好了归纳、总结,学习起来会“如鱼得水”。

第三,从思维方式来看。在小学阶段,基本采用记忆、模仿的思维方式学习,但在中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会增强,学生如果不转变思维能力,学习肯定会受影响。

那么,从小学进入初中后究竟该如何去学习数学?

一、小学升初中需要转变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数学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记忆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大量做题,然后记背做过的题,考试时靠记忆解题。这种学生用记忆代替思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当他们进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增多,难度明显增大,难以理解也记不住,因此,这种学生很快就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2.模仿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模仿老师讲的例题和做过的练习题,考试时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解题。这种学生训练出来的是模仿性思维,思维能力提升甚少,当他们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的题型太多,千变万化,他们已经很难模仿,学习很累,事倍功半,成绩自然不理想。

3.思维型: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思考、寻找知识与题目的联系,通过会做一道题学会一片题,考试时活用知识解题。这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升入初中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既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又能轻松考高分。

由此可见,小学升入初中后,不能再用记忆、模仿的思维方式学习,必须转变学习习惯。

二、小学升初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

之前就说过,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明显加宽,难度明显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自然增强。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理性思维能力;2.逆向思维能力;3.多角度思维能力;4.抽象问题的思维能力;5.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6.陌生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如果不具备以上这些思维能力,学习肯定会受影响,轻者学习跟不上,重者会导致厌学。而这些思维,全部都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升。

三、小学升初中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先粗读,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况;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先学后教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2.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记”是指学生的课堂笔记。“记”和“听”的延伸,也为课后反思提供了材料。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3)课后一定要回顾、整理笔记。

总之,小学升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尤为重要,一定要有条不紊地做好数学的小升初衔接,从知识、方法和学习习惯着手,力争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