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护理工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开展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护理工作体会

蒋红

蒋红(合川人民医院眼科重庆401520)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249-01

眼底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利用特定滤光片和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是其中一种,以荧光素钠为造影剂,主要用于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对眼底病前后检查和对照、治疗的选择、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特殊意义,已成为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院为一所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年底计划引进相关设备并开展该技术。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眼科护士长,从上级医院学习及查阅资料得知作好开展该检查项目的准备工作和护理配合尤为重要,为保证该项新技术的开展,现将准备阶段和开展初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护理人员的准备

1、2011年年底安排一名工作能力强,具有较丰富的眼科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眼科门诊专门针对该项检查的房间布局、操作流程、护理配合等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系统学习。同时在眼科住院部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该项检查的适应症以及该类病人后期的治疗护理要点,以拓宽知识面。

2、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3次:由医生讲解该项检查的开展的原理和意义、适应症、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由已进修的护理人员讲解该项检查的护理配合及介绍上级医院开展的情况;由护士长讲解造影剂的过敏反应的处理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处理。

3、原则上定专人(即已进修人员)与医生配合进行该项检查,以保证流程的熟悉和操作安全。另安排1-2名机动人员,必须经过护士长的考核,对各种流程完全掌握后方可操作。

二、基础设施和流程的完善

1、按照我院护理部的要求,对该项检查的护理配合进行新技术的申请和备案,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

2、作好检查室的布局和管理按照方便患者、方便操作,同时能保证安全的要求进行房间布局。房间外设醒目标识,方便视力不好的眼科患者能准确就诊。房间内基本划分为三个区域,患者等候区:作登记、检查血压血糖等准备工作;检查区:利于患者检查和医生操作;抢救区:紧挨检查区,配备抢救床和抢救车,以保证患者突发状况的就地抢救。

3、据文献报道,荧光素钠血管造影时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严重反应约0.4%,常见为恶心、呕吐、眩晕,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心肌梗死、肺水肿等。为保证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如出现过敏反应的及时处理和抢救,按照医院规范配备了相关抢救设施。申请配置抢救车一台,车内物品包括:简易呼吸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氧气袋、电筒等。药品包括:可拉明、洛贝林、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盐酸异丙嗪、葡萄糖酸钙等。同时严格按照抢救车的规范进行专人管理,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期交接,定期检查维修。

4、过敏性休克抢救预案上墙购买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图挂于操作室墙上醒目位置。

5、制作宣传专栏操作室外制作关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宣传专栏,供患者和家属阅读。

6、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为保证收费的公开化、透明化,将该项检查所需产生的费用明细项目及二级医院收费编码、标准制作公示于墙上。

三、建立规范的造影流程,每位护理人员,须按照该标准执行。

1、每位患者一份检查手册。造影检查前,护理人员仔细询问有无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肝肾功能障碍及药物过敏史,确认患者的肝功、肾功、心电图、血压、血糖、眼压检查结果,并记录在检查手册上,符合要求后方能造影。患者或家属同时要仔细阅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知情同意书》并签字,护士要详细向病人及家属交待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说明此检查的过程、静脉用药的原理及造影的意义,说明做好眼球配合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取得病人的配合。

3、常用复方托品酰胺滴患眼3~4次,每次按压泪囊部2~3min,以免吸收中毒,观察瞳孔散大情况。

4、医务人员应做到亲切和蔼,使病人心身放松,再次询问过敏史,取肘正中静脉,穿刺后,缓慢推注0.1%荧光素钠稀释液5ml,观察20~30min患者无异常不适,按体重15~20mg/kg,再取20%荧光素钠,待医生将镜头对准瞳孔后,计时,快速推注,严密观察病人反应。部分患者在快速推药后可出现一过性恶心、眩晕,偶有呕吐,嘱病人深呼吸放松,可逐渐缓解。少数患者可发生荨麻疹,一般不须处理,可自行消退。严重可发生哮喘、肺水肿、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抢救处理。

5、检查完毕,嘱患者休息,观察30min,如无异常,方可离去。告知患者及家属:注射后可有一过性的皮肤、巩膜、小便发黄,嘱多饮水促进排泄,24h可自行消退,不必紧张。瞳孔一般在造影后4—6小时可自动恢复,因扩瞳后病人可有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的情况,有条件者备遮阳镜。

通过前期阶段充分的准备,我院于2012年10月成功引进该设备后,1个月内已成功安全的开展该项检查10例,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