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胡芳张义霞

胡芳张义霞(兰大一院急诊科甘肃兰州730000)

保留灌肠是将药液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1]。一般常规保留灌肠是根据病情安置卧位,臀部垫高10cm,用肛管插入直肠10cm~15cm,液面距肛门30cm,灌入速度缓慢,以使药液保留,嘱病人保留1小时以上[2]。但在临床操作中发现保留灌肠存在药液外溢、在肠道中保留时间短,吸收不完全等诸多不足,几年来国内护理工作者对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进行了许多改进,使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下面就保留灌肠这一技术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灌肠用物的改进

1.1不同灌肠容器的应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法使用一次性灌肠袋连接肛管,不利于药液速度的控制。

1.1.150ml注射器:潘玉娟[3]使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抽吸药液,将一次性的吸痰管连接注射器,用石蜡油棉签润滑吸痰管前段,排气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缓缓送进15-18cm,使中药慢慢注入。灌完后反折吸痰管,分离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再次注入吸痰管内,药液全部注射完后注入5ml温开水,轻轻拔出吸痰管。通过70例患者的观察研究显示使用此保留灌肠法既可以观察灌肠的速度又避免了药液的浪费,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1.2无菌小吊瓶。宾湘义[4]将200ml的中药煎液装入小吊瓶,下端输液器与胃、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将引流管徐徐插入肛门25-30CM,这样既可以排干净空气避免空气进入肠道加重腹胀,也可以控制灌入液体的速度。

1.1.3一次性灌肠袋连接输液器。袁志军[5]将一次性灌肠袋的肛管段接静脉输液器的莫菲氏管,将输液器另一头接导尿管后插入肛门缓缓灌入药液,这样便于观察药液的温度及控制速度。

1.2肛管的选择:传统保留灌肠方法使用的一次性肛管,材质粗、硬、短,插管时对肛门及直肠刺激大,且管腔大,难以控制药液的速度,现临床上应用较少[2]。有研究表明12号吸痰管管腔小,管头有测孔,对肛门括约肌及肠粘膜的刺激性小,可以延长药物在肠道的保留时间,增加肠道对药物的吸收[6]。有学者认为[7]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表面光滑、细而柔软,操作时对肛周及尿管进行充分润滑,可降低对直肠、结肠黏膜的刺激,避免对肛门和直肠的损伤。尿管内径小,头端圆滑,两侧开孔,粪便不易阻塞尿管。

2.灌肠液的温度控制

有研究表明灌肠药液保持在37℃,接近直肠温度,对直肠黏膜的刺激小,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的吸收[8]。药液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避免因温度影响而刺激肠痉挛,使腹痛加重[9]。

3.插管的深度

研究表明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护理的效果[6]。从组织胚胎学上看,肠道属于肌性器官,对压力反应敏感,当药液在肠道中积聚达150-200ml,直肠压力即达到55mmHg(7.3kpa)时,直肠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t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反射[10],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时,肛管插入深度为7-15cm,当药液积聚肠腔达150ml时,直肠内压即达到7.3kpa,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药液的保留。插管时要注意肠道的生理弯曲,深度以20—30cm进入近端结肠为宜[11]。改良后插入深度药液可以直接灌注在结肠内,避免刺激直肠感受器,有利于药液的保留,避免外溢,特别适合于像老年人等肛门括约肌松弛的病人。但在临床应用中,具体的插管深度应结合临床病例,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选择不同深度。

4.拔管的时机掌握

韩学美[6]认为肛管的拔除时间对肛门括约肌的机械性刺激作用不能忽略。若连续刺激可使患者便意增强,而等药物灌完20分钟后才缓慢拔管,可避免插管、灌药、拔管对肛门括约肌的连续性刺激,减轻患者便意,延缓排便时间,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达到护理的效果。

5.卧位的变换

伊永凤[12]认为灌肠完毕后嘱患者先左侧卧,后右侧卧,最后平卧30分钟再起床,其目的是为了让药液从直肠进入降结肠,流经横结肠,到达升结肠,以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并保留在乙状结肠以上,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田艳萍[13]认为取左侧卧位,将导尿管插入距肛门口约10—12cm处,将药物缓慢灌入后约10分钟,改膝胸位抬高臀部10分钟后改右侧卧位,左右翻身各30分钟可以使药液从直肠逆向流入结肠长时间保留以利于肠粘膜的吸收。综合上述观点,灌肠后体位的变换应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转换,但除了考虑疗效外,还需考虑病人的安全、体力及舒适问题。从各家报道可看出,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及床尾,灌肠后改变体位对保留灌肠是必要的[2]。

6.心理护理

因身体不适、担心预后等原因引起患者紧张恐惧,故应耐心细致地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方法及其重要性,进行有效沟通,以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以最佳的心理配合治疗与护理[14]。

7.灌肠过程中的一般护理

7.1灌肠前护理: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外来因素的刺激,保持平静心态,为排便造就一个合适的环境。

7.2灌肠中的护理:灌肠过程中患者如有便意应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液体流速,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平卧,通知医生并当场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15]。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速、冷汗,立即停止灌肠。若粪块阻塞肛管,插入受阻,可轻轻转动肛管再向前送入,切不可用力硬插。如肛周皮肤有损伤,可用凡士林纱布保护[11]。

7.3灌肠后护理:灌肠后1-2小时观察患者有无排便,仔细询问排便的性质和量,有无腹痛腹胀减轻,有无排气。如患者体质能耐受,鼓励其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16]。

8.总结

综上所述,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局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在肠道疾病的病人中广泛应用。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容器、肛管种类、科学方便的操作方法,对提高保留灌肠技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灌肠时液体的流速、插管的深度、体位的变化能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应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合理选择,使其达到更好地护理效果,因此改良式保留灌肠提高了很多疾病的治疗成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其他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的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平,滕敬华,马俐,等.保留灌肠法的临床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107.

[2]蒋瑜.药物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11):3089.

[3]潘玉娟,麻安秀.改良式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9,8(6):78.

[4]宾湘义,杜兴.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肠梗阻44例[J],光明中医,2011,26(6):1208.

[5]袁志军.奥曲肽合用中药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8,9(24):57.

[6]韩学美,景波孙.改良保留灌肠法护理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1例报告[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4):679.

[7]周桂兰,梁惠球,何媛明.中药保留灌肠护理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429.

[8]刘新云,黄敏英,邱丽萍.中药保留灌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1):3011-3012.

[9]王蕾.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60例[J],福建中医药,2009,40(1):39.

[10]周劭娥.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09,22(2):45.

[11]宋登琴.中药灌肠治疗老年麻痹性肠梗阻8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97.

[12]伊永凤.中药灌肠治疗肠梗阻134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4):28.

[13]田艳萍,王旗春.参苓白术散结合西药灌肠治疗直肠放射性损伤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59.

[14]张秋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床梗阻观察与护理[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6):456.

[15]王晓娜,董永莉.穴位注射配合中药灌肠治疗腹部手术后肠胀气的方法及护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89.

[16]崔淑梅,鲍海瑛.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恶性肠梗阻30例的护理和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