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动态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回归真实,动态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肖文俭

肖文俭江苏省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222203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当老师和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共同进入课堂,在教师和学生间、教师和教材间、学生与书本间的交互碰撞和交流中,该会迸发出多少情感与思想的火花啊!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历程,是学生知识、思想与情感的真实交流,让教学回归自然,张扬学生个性,把“原汁原味”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景再现了语文课堂,是新的语文课程实践的必然追求。

一、创始情境,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传统的教学常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往往造成预设的情况与教学的真实情景大不一样,慢慢失去了调动课堂气氛的良机。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时,设计了买卖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一位扮演“顾客”的学生说:“阿姨,请问练习本多少钱?”扮演“营业员”的学生回答:“小朋友,要十元钱。”正当教师要夸他们有礼貌时,下面冒出一句:“要讲讲价。”“多少钱就不要管了!”

教师对这一“冷枪”显然很不满意,“我们主要是看他们能否做到有礼貌,请有的同学不要乱想。”老师这番“斥责”过后,学生变“规矩”了,再没有质疑和辩驳了,始终围绕“有礼貌”练习说话,学习热情骤然冷落下来。在这里,由于老师机械地因循于教案,未能抓住学生要“讲价”这一真实想法展开讨论,无视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最终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着眼于课堂开发,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教学反馈中反映出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鲜活资源,以教案为教学起点,以兴趣为教学引线,做到知识与情境交融,据此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

二、弘扬个性,引导学生真实交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阅历、个性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领会感悟也就表现出差异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在学生独特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及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讨或合作交流,使他们的思想与感受得到碰撞、借鉴、反思与深化,丰富先前阅读的感与知。如学习《鸟岛》一课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来问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一自然段?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于是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学习这一自然段,然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以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有的同学画出了自己读书想到的鸟岛美景;有的背诵自己从书中积累的句子,并用自己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补充介绍鸟岛;还有几位同学合作表演参观鸟岛的情景……交流中学生尽情展示了自己读书的体会,同时也从中学习别人的读书方法,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见,从“设计执行”走向“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也就成为孕育学生人性发展的沃土。

三、合作学习,多维生成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课,苏教版第二册《学用字词句》。上课伊始,老师问:“你们喜欢动物吗?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非常大方地说着、表演着,“汪汪”叫的小狗,“喵喵”叫的小猫,开屏的孔雀,“呱呱”叫的青蛙……很快孩子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环境。老师把读词语的环节设计成过“彩虹桥”的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走过彩虹桥到达动物乐园。师问:“谁愿意做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过彩虹桥?”孩子们很踊跃,一个个上来,像模像样的,一招一式,真像个小老师。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小老师”用自由读、表演读、小组合作读、比赛读等多种方法,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在评比、比赛中孩子们表现得独立、有主见、有个性,令人赞叹。课堂上的“互动”有效地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得牢。学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孕育新知

首先,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文本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个词句,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体会也是不同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往往会出现教师课前未重视的词句,学生恰是最有感触的,而这些感触又是不可多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过程中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就是对文本的超越。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上教师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智力的表现。因此,课堂上不仅要展示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展示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就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思维定势,学会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丽。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也提出了课堂生成式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