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评价之管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中小学作文评价之管见

徐燕凌刘亚楠

徐燕凌刘亚楠(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河南商丘4766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作文教学即是语文教学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处理好这一环节,能使作文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就中小学作文评价问题作一浅谈,主要从作文批改的内容、语言、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评价内容语言方式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可以说,要求学生自己评价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作文批改在内容方面,应以人为本,兼顾评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在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任用,课程的安排,教案的书写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最佳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能否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往往是评价一位教师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误导下,教师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文批改的多、改的细才是工作积极认真的表现。在精批细改的过程中,教师们更关注学生已完成的作文即文本,他们力图从错别字、病句、过渡、立意、结构、开头、结尾等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评改。这种修改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达不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新课标实施以后,有些教师渐渐从精批细改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学着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因为他们发现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太多的激情冲动,有太多的苦闷烦恼,有太多的困惑迷茫,有太多的孤独无助……他们把这些感情渗透在作文中,渴望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和爱护,所以有的老师常借助评语的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

因此,教师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先从写作者入手,从问题的源头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平时说的“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要作好文先做好人”即是这个道理。“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文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外,老师批改作文时还应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章法与技巧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一旦脱离了评文,那么作文的工具性也就荡然无存了,作文批改也就丧失了其评价意义。所以“以人为本,兼顾评文”意味着评人与评文的交融。

二、作文批改在语言方面,应书写绿色评语,真挚优美

传统作文批改中,写出来的评语荆棘丛生,垃圾遍地,污染异常严重,根本看不到绿色、鲜花,看不到生机与活力。例如“重写!”、“罚写两篇!”、“字迹潦草不清,谁能看得懂!”、“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等令人心寒的文学芒刺、语言垃圾比比皆是,严重污染作文评语环境,导致师生间情感冷漠,叫无数学生为之伤心流泪。评语之所以这样落寞、凄凉,没有生机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评语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绿色,因此评语写作应远离垃圾,消除污染,还评语一片洁净的世界。提倡绿色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渗透情感、人文关怀的绿色评语,能横扫评语中的荒漠、凄凉之气,因为一句注入了温情的评语能抵得上几千几万遍概念化套语的说教。

这里所说的绿色评语是指:评语带来的氛围、环境是洁净的、清新的,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其内涵充满人文情感,具有诗情画意,能鼓舞人奋发向上,寓含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新课标实施后,有的老师逐渐摒弃了无人情味的、条款式的评语,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真挚的语言。如“我已为人母,我愿教你读懂父母的唠叨”。“如果你能把xx长话短说,效果将倍增”。“你的文章很漂亮,如果你的字也漂亮,定能锦上添花”。在一篇记述由于紧张的心理而使考试一塌糊涂的文章的后面,老师评道:“守住从容,你就守住了人生的自信和真实;守住从容,你就守住了内心的镇静和踏实;守住从容,你就守住了梦想的执著与专注。”在这些饱含真情、欣赏、赞美的绿色评语中,老师们用提问式、商量式、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来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唤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与激情。用准确干练、活泼得体、蕴含激情的评语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能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重,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充满真情与期望的绿色评语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能对学生未来生活中的行为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三、作文批改在方式上应灵活创新,不拘一格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各方面改革局面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我国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的提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校的兼并和扩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等等,这些对我国的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探索出作文批改的新思路。

(一)生生对话——共同提高的好方法

学生同桌或自愿结合互评作文,是生生之间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探索真理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更多人的阅读,获得更多同学的交流意见,从而能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通过对话,学生学会了学习别人,尊重别人。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欣赏同龄人的作文,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师的某些成见。

如对作文《为了那片晴空》同学评道:“文章语言优美,但格调有些低沉,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应以朝气蓬勃面对生活,甩甩长发让不快随风而去吧,请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又如作文《来世我愿做古道旁的一棵垂柳》同学评道:“清新淡雅而又不乏大气,一双慧眼掠过千年,留下你深刻的思想以及独到的眼光;极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让我望尘莫及。”……学生间的这些评语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有热情友好的鼓励,也有善意直言的批评,这是同龄人的感受,是平等的对话,远比教师一厢情愿的“精批细改”让学生感兴趣。学生之间的这种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此比自己写作文更下功夫,更有一种写作的责任感。

(二)自我对话——作文提升的好方法

作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学生自己修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人们在下笔之前,对自己要写的东西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毛坯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出来的。

学生自评作文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文本自我反思、自我评判、自我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这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自己的文章,则至少要看两遍。第一遍自问形式上的毛病,如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段落划分是否合理。第二遍关注内容,对照批改要求,从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进行审视,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足和个性。当学生通过认真修改发现自己的作文顺畅生动多了,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作文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评价观是前提,探寻真挚优美的语言评价机制是保证,同时还应兼顾作文评价方式的灵活创新性。语文教师只有首先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我们的作文评价才能真正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杜常善.中学作文教学经验摘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2]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