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让历史服务人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关注课堂,让历史服务人生

宋理珍

宋理珍(东海县培仁学校,江苏连云港222300)

新课标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仍然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一、咀嚼:学习知识,生成智慧

首先,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无监控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去主动学习。

其次,合作探究,大胆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可以有自由创造的空间,让想象力在历史的天空中驰骋。由于历史认识对象不是现实存在,这就决定了历史的学习需要从以往的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源中去探寻,这样“历史”在探究中成为了“具体的存在”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学生将所关注的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老照片等与过去相关的证据接触时,“好奇的双眼”使学生的探究意识萌生了。当教师能提供内容丰富、见解不一的历史文献资料使学生能接触到背景各异、观点不同的人给历史事实带来的动态画面时,探究的精神将植入学生的心田。

人的智能结构、认知倾向和学习风格是多样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教师必须用足够的宽容和理性去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切不可盲目的否定学生的观点,努力做到“兼容并包”,让不同的思想互相碰撞、交流,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二、品味:播种精神,导向人格

历史老师应选择不同的视角,对于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人类的目光和标准去审视和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领悟做人的真谛。为让学生记住“南京大屠杀”,并从战争中醒悟,笔者在课堂上特意展示了揭露日军暴行的照片,照片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照片可以诠释那个年代。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历史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富有血性和崇尚正义的激情,教师应该抓住时机,熏陶特别容易扎根的情感和态度。

教育界流行诗意的话:播种思想,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播种精神,收获的就会是一个成熟和谐的人生。

三、消化:提高素养,服务人生

良好的教育,不能只教给学生一大堆难以消化的“知识石块”,还要设法让人消化知识,并让这知识促进人内心能够决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为“内在的融合过程,这如今就是事物本身,就是根本的‘教育’……一个这样的教育不要因为不能消化而沦亡”。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在使个体生命拥有历史意识,善于追求真善美,能够理性的思变审视,这是通过长期的历史课程学习与熏陶养成的深层次的思维品质与悟性,也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具价值的思想素质。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圆明园遗址,应首先意识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意识到应从战争的屈辱中反省。有人说无论世事如何,忘记战争必有国难,面对日本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应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世界导致战争的因素还远未消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仍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任何思想上的麻痹和一厢情愿的和平幻想都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时值今日经济全球化,中国不断融入国际大家庭的过程中,置于价值多元且混杂的年代,需要重新找到国民历史观的立脚点。鉴往知来,时代呼唤真正的历史教育,教育呼唤有效的课堂。所以当今学生一定要立足历史课堂,自己学着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进而切实的消化,并作出相应的适宜的行动,以助生活,服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