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

/ 2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

张鹏李文龙曾红梅

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赣州342800

【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对照组为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普罗帕酮,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常由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即常说的心脏活动的起源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较为常见。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目前,治疗心律失常较常用手段是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等。本研究探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旨在为提高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72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8.2±2.9)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7.8±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选患者经医院检查均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均有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等临床症状,排除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由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等疾病。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g*10片*1板/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254)进行治疗,第一周:胺碘酮200mg/次,3次/d;之后按照治疗效果适当调整药量,若患者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小于10次/min且心率为80-100次/min,则采用胺碘酮200mg/次,2次/d;若患者心率小于80次/min,则采用胺碘酮200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g*50片/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1670)进行治疗,第一周:普罗帕酮150mg/次,3次/d,之后按照治疗效果适当减量,即100mg/次,3次/d。两组均采用4周一个疗程,并在治疗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测,如出现QT间期明显延长或心率<60次/min应立刻停药,并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临床疗效评定如下: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完全正常,持续发作时间明显缩短,心脏各项检查指标改善60%以上为显效;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趋于正常,心脏各项检查指标均有改善为有效;各项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心脏各项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配对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9%(32/36);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1.1%(22/3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密切相关,主要机制包括自律性异常、折返和触发活动等,其中以折返为主。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包括低血压、心悸、出汗、胸闷头晕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心律失常发病急骤,容易诱发心力衰竭,进而增加病死率,特别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心律失常再发率只增不减尤为常见,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显得极其关键。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触发活动、改变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时程,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在改变上诉状态的情况下,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1]。因此,治疗过程要注意其副作用的影响。普罗帕酮是具有细胞膜稳定作用和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的广谱高效抗心律失常药。其主要通过抑制Na+内流而发挥作用,能降低心肌兴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传导。其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持久,对冠心病、高血压所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等[2]。但用药剂量较大时会致患者负性肌力作用、心输出量降低,且该副作用与剂量成正比。胺碘酮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作用和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多种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有抑制作用,能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钠离子内流,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临床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好,还可用于其它治疗无效或不宜采用其它治疗的严重心律失常。研究表明[3],胺碘酮比普罗帕酮疗效明显,在药剂量较大时也不会致患者负性肌力作用、心输出量降低等副作用,并且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要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证实了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好于普罗帕酮;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治疗的安全性。综上所述,胺碘酮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效果比普罗帕酮更加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长期使用患者需检测肺功能、进行肺部X光检查和定期监测血清等,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田斐,丁成兰,张兴.浅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9):100-101.

[2]周进辉,钟雄伟,周志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6-8.

[3]王平.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