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试论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陈畅

陈畅(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1-0135-02

摘要: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坛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也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家和诗人。她的作品总散发着“爱”的光芒,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光环。本文将从冰心的教育环境、“爱的哲学”、写作主题、叙事结构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环境;爱的哲学;主题;叙事结构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坛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既是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家和诗人。冰心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人性的光环,总是散发着“爱”的光芒。冰心是现代作家中接受和表现其基督教思想最深的作家之一。“如同研究鲁迅就不能不细致地研究进化论对他的影响,研究郭沫若不能不深入探讨泛神论对他的影响一样,研究冰心也须细致深入地考察其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1]本文将从冰心的教育环境、“爱的哲学”、写作主题、叙事结构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一、教育环境中的基督教氛围对冰心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基督教传统对冰心的影响。

家庭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冰心的家庭则具有一定的基督教色彩。冰心和她的三个弟弟出生时,是请的教会医院的女医生来接生。二伯父在英华书院(教会学校)教中文,他的同事们都是传教士,与冰心家有着往来。冰心的舅舅则与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冰心的大弟弟和舅舅的儿子都在青年会夜校学英文。家中的亲人大都与基督教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往来,他们身上所携带的基督教的气息也会慢慢地感染着年少的冰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冰心的思想、性格,其影响进而不可避免地辐射至冰心以后的创作。

冰心的父母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开明之人,他们将小冰心送入了贝满女子中学接受教育。在这里,冰心被教会学校浓厚的基督教氛围包裹着。她的同学基本都是基督教徒,课程多富有基督的色彩。“我们的圣经课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2]冰心在《我的中学时代》中写道:“在我十几年海内外的学校生活中,也就是中学时代,给我印象最深,对我的性格影响也最大。”中学时代在教会学校的生活,让冰心正式开始学习基督教教义,也使她更加明了了“爱”的内涵,从而影响了她的性格思想和创作,进而形成了“爱的哲学”的雏形。

(二)学校环境的基督教色彩对冰心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冰心进入了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就读,后又进入燕京大学。这两所学校同样是教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基督教义。在燕京大学,冰心结识了校长司徒雷登和女教师鲍贵思。这两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冰心受他们二人基督精神的影响极大。

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传教士,极具基督徒“博爱”精神。他广布福音,普度众生,关心并同情着中国百姓,试图用“爱”来感召众人。燕京大学的校训“FreedomThroughTruthForService”(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就是他根据《圣经》而制订的。司徒雷登一直用着宽容的心去爱护他的学生们。女教师鲍贵思十分喜爱冰心,她指引着冰心更近地接触基督教义,了解其深沉的内在。

在燕京大学浓厚的基督教氛围下,受博爱主义的熏陶和感召及在鲍贵思的指引下,冰心接受了洗礼,她更加贴近了基督教义。她的思想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又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爱’的哲学”。[3]因此,在教会学校的学习使冰心的思想逐渐成熟,其创作也慢慢成形,“爱的哲学”也愈发深透。

二、“爱的哲学”的形成受基督教的影响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圣经》及基督教义的理解,都有着自己在思想中所形成的上帝,从而建构自己理想的国度。耶稣布道的核心是“爱”,爱世界所有的人乃至罪人和敌人。耶稣传教的目的是要唤醒人们的信仰把大众引向光明。耶稣有着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他创造了一个纯洁的灵魂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找到在现实世界中徒然寻找的东西。一种绝对的纯洁,与世界的肮脏完全地分开的纯洁;一种自由,在实际社会中不可能有的自由”。[4]耶稣和基督教义对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想做一个高尚、正直、纯粹的人,希望用上帝般的“博爱”去对待世间之人。

“‘她’看到了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2]冰心从耶稣的受难中读出了“爱”的崇高,意在唤醒麻木愚昧的众人,用自己的苦难去拯救人类邪恶的灵魂。这使冰心“爱的哲学”带上了感性色彩也具有了有别于迷信的神性。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重要诫命之一是“爱如己出”,世上的人们都是上帝的子女,要互相友爱;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朋友、友善之人,还要爱自己的敌人。《超人》中的何彬,本是一个冷漠对待世间万事的人,他不同情、怜悯任何人,但是受孩子禄儿及他母亲“爱”的影响,他明白“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一个军官的笔记》写道:“上帝也要擦干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这些文本中都渗透着冰心“爱的哲学”让人感受到博爱伟大的力量,宣扬了爱的“神圣无边”。

“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书写的灵魂,是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冰心在作品中宣扬爱的福音,她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出幸福的精神乐园。“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这些血液,是流贯在她的爱的哲学之中。[5]“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的爱是渗透着基督教义的“博爱”,她希冀用“爱”来感召人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带给他们心灵的宁静和温暖,从而进入一种心灵和谐的境界。

三、写作主题颇受基督教影响

冰心早期的诗歌、散文及小说中的主题主要是歌颂母爱、歌颂童心、歌颂自然,呈现出较为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意味。

(一)母爱主题。

冰心生长在幸福的家庭中,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母亲温暖的母爱。这种爱“具有为生命立基的唯一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灵魂奔赴的神圣性、分担苦弱的救世性”。[6]“冰心话语中的母亲,不是人间母亲,而是神圣母亲。她是上帝,是基督,是弥赛亚。到此,冰心爱的诗学中的爱是母亲,母亲是爱,就转化成了:爱是上帝,上帝是爱。”[6]冰心歌颂母爱,她认为母亲和上帝一样,是创世者。她创造了新的生命,甘愿为子女奉献自己无私的爱。冰心歌颂母亲的文章中大量使用《圣经》中赞美上帝的语句来颂扬大爱无疆的母亲。慢慢地受基督教的影响,冰心渐渐将对母爱的歌颂上升到了宗教信仰。

(二)赞美孩子。

基督教要求教徒须变成小孩才能进天国,小孩子在天国里是最大的。基督教文化认为:“游弋于宇宙大化中的婴儿,他就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他的感觉就是宇宙本身,他的呼喊,他的骚动,他的喜乐都发自宇宙的最深处”。[7]孩子在冰心的作品中是天使的象征。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来指引人们走向光明。《最后的使者》中,那个双翅雪白、挟着金斧的婴儿就是最后的使者,是他用金斧劈开世间的黑暗,给世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涵着伟大的灵魂。/”“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中。/”冰心极喜爱小孩,孩子拥有着童心,是世间最纯真、最纯洁的。作品中的孩子没有了童稚气,言行与实际年龄不统一,他们说的是极具人生哲理的话语,具有神圣乃至神秘气质,往往像天使般启发者人们,带领迷茫之人找到正确的出路。

(三)赞美自然。

冰心生活在海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冰心喜欢大自然,歌颂自然一直是冰心作品中永远的主题。大海、繁星、云霞、花草等活跃于冰心的笔下,散发出一种爱的生命气息。“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繁星》)“上帝呵!/感谢你“自然”的风雨!/(《春水》)自然万物都是上帝造出来的,是上帝“爱”的结晶,赞美自然也是受到了基督教义的影响。

冰心“爱的哲学”指的是母爱、童心和自然,而上帝的“爱”都隐含在母爱、童心、自然中。“万有都蕴藏着上帝,万有都表现着上帝。”[8]冰心则通过对母亲、童心、自然地歌颂,赞美了万能的上帝。

冰心受基督教的影响,歌颂的主题带有较明显的宗教意味。她对上帝充满崇拜、敬畏之情,希望用赞美上帝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也为当下受苦难的中国民众指引出一条光明大道。

四、叙事结构

基督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最基本的内涵是默默奉献、无私给予及宽恕救赎。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创始者。上帝是不忍看人类继续混沌下去而惩罚他们,也正因为爱,上帝才派自己的爱子耶稣下世间遭受苦难来为人类赎罪。

冰心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常用《圣经》式的救赎模式来行文。如《超人》中的何彬,他是“五四运动”后的孤独青年,信奉尼采,没有朋友,没有欢乐,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但是病童禄儿和梦中的母亲用爱感化了他,唤醒了他尘封的灵魂。是伟大的爱感召了他,救赎了他。《一个不重要的军人》中的福和,他替赖账的士兵付钱,替受欺负的小孩承受痛苦,他甘愿痛苦自己、牺牲自己来获得灵魂的升华,他是真善美的象征,是代世人受难的耶稣形象。《我的学生》中的S,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优越的条件而去艰难的边区去工作。虽然她在边区过着饱受磨难的生活,但她无怨无悔,乐观开朗地为建设边区奉献自己的一切。最后她为了救人,自愿输血过多而死。S有着像耶稣般的无私,宁愿为了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些文本中处处都显示出如上帝般伟大的博爱。这是源于冰心从小受基督教的影响,文本结构也承现出一种救赎的模式。那些圣洁的形象是冰心理想中最完美的形象。她希望人类都能达到无私的境界,为世人奉献自己,使冷漠的世间能出现温暖的光辉。

冰心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呼吁人们要以基督之心为心,仿效他伟大的人格,并希望在争到自由、辨明真理之后,我们要以德报怨,用仁爱柔软的心走上和平建设的道路,让伟大的爱的人格,爱的伟大的力量,充满全世界”。[9]冰心用爱为人们建成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指引人们放弃邪念,用爱和人交往,用爱去感召他人!

参考文献:

[1]杨剑龙.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J].江海学刊.1995,(6)。

[2]冰心,吴文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冰心.冰心全集:第二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4]勒楠.耶稣的一生[M].商务印书馆.1998。

[5]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M].上海:光明书局.1935。

[6]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

[7]阎国忠.基督教与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8]冰心.向往[J].生命,1922,(7)。

[9]盛英.冰心和宗教文化.江苏社会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