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好了”结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4-14
/ 2

“V+好了”结构研究

王炜

王炜(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V+好了”结构是指“选好了”、“剪好了”、“打好了”和“做好了”这样一类结构。这类结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当频繁,但实际上,这一类结构在理解上存在着歧义。试图从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对这种结构造成的歧义进行区分,并且着重从形式方面,探讨了区分该类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V+好了”结构;歧义;语义;结构

现代汉语中存在“选好了”、“剪好了”、“打好了”和“做好了”这样一类“V+好了”结构,这类结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当频繁,人们在使用时也不会感觉到该类结构会在表达上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只要细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类结构其实存在着语义上的歧义。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可以通过语境或者口语中的重读或停顿对其意义加以区别,但是该结构本身的歧义却是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所不可忽视的。例如:

例1a.这次可要选好了,别再跑第三趟。

b.我选好了,咱们走吧。

例2a.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事我们可要办好了。

b.办好了手续就马上登机吧。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V+好了”结构,却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意思。例1a和例2a的“好”是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强调的是动词“V”的质量;而例1b和例2b的“好”用在动词后,是表示动作的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时态助词的意味,意思是“做完某事以后”。

那么,为什么“V+好了”这类结构会存在歧义呢?我们可以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对“V+好了”这类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并对这类歧义现象进行区分。

从语义上看,“V+好了”这类结构之所以会产生歧义,与“好”的义项的多义性有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好”用在动词后有如下解释: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其所举的例句有: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外边太冷,穿好了衣服再出去|坐好吧,要开会了。

任何行为动作的发生、进行和完成都是伴随着某个时间,并且会造成一定的结果。在“V+好了”这类结构中,如果把“好”理解为完成义,那么配合动词就表示该动作的完成;如果把“好”理解为该动作造成的结果,即作该动词的结果补语,那么就表示“达到完善的地步”的意思。可见《现代汉语词典》对“好”字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是放在一个义项里解释的。正是因为行为动作的发生有这两个伴随的条件或结果,再加之“好”既可以从时间方面表示完成,又可以从结果方面表示质量上的完善,所以两者一结合就会产生出歧义。试比较以下例子:

例3她们还告诉记者,她们厂里还有100多位姐妹都买好了回家的机票。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例4给长辈的礼物可不能随便,一定要买好了。

他并不是神童,他明白书法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写好了。

可以看出,例3的“好”表示的是动作的完成,而例4的“好”是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强调的是动词“V”的质量,表示“达到完善的地步”。

以上我们从语义方面对“V+好了”这类结构的歧义进行了区分,说明了造成此类歧义的原因是由于“好”跟在动词后面的时候在语义上可以有两种解释,同样的一个动词加上“好了”就可以同时表示这两种意义。这时候我们通常是依靠上下文或语境对这种歧义格式进行区分的。但是仅仅从语义上对该类结构进行区分是远远不够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语义上对该格式进行区分以后,应该进一步考虑,是否能从形式上对其进行区分呢?这样,我们对这一类歧义结构的分析不仅会更加透彻,而且形式标准往往比语义标准更加具有稳定性,从而对该类歧义结构的区分的说服力就会更强。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在“V+好了”这类结构中,“好”要么是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要么具有时态助词意味,表示动作的完成。这样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进一步地在句法形式上对其进行区分。

1省略法。

在“V+好了”结构中,作为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好”具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省略后要么意义不通顺,要么意义不完整或发生变化,因而不能被省略。而表示动作的完成,则可以省略,因为在表示完成义时,“好”具有时态助词的意味,在“V+好了”结构中,已经有了一个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的时态助词“了”,所以省略“好”后,在语意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前文的例子为例:省略例1a和例2a的“好”,句子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有了要开始去做某事的意思在里面。而省略例1b和例2b的“好”,语句的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试比较下面的句子:

例5国家女队打好了,将对中国女足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家长来说,学校办好了,孩子教好了,比什么都高兴。

例6写(好)了信就寄走吧。

做(好)了作业再出去玩。

基于以上的分析,上面例句中,例5中的“好”就不能被省略,而例6中的“好”能够被省略。

2加词法

在“V+好了”结构中,“好”作为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可以在“V”和“好”之间加上结构助词“得”,而表示动作的完成,则不能加上结构助词“得”。以5、6为例:例5可以在“打”、“办”、“教”等动词后加上结构助词“得”,句子一样通顺,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例6的“写”、“做”等动词后面却不能加上结构助词“得”,加了句子就不通顺。再如下面的例子:

例7文章只有写好了才能流传于世。

这事我估计做好了能有大收获。

例8他的父母已经为他订好了除夕这天的机票。

她终于纳好了15双绣花鞋垫,到邮局寄给了边防部队。

同样是动词“写”和“做”,例6的“写”、“做”等动词后面不能加上结构助词“得”而在例句7中,动词后面就能够加上结构助词“得”。在例句7中,动词后面不能加上结构助词“得”。原因就在于例8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例7是表示把某事做到完善,“好”是作为表示结果义的结果补语的角色出现的,所以能够加上结构助词“得”。

3句式变换法

在“V+好了”结构中,“好”作为表示结果义的结构补语,可以进行句式上的变换,句子成立,意思不变,如果“好”表示动作的完成,虽然也能进行句式变换,但是意思就会发生变化。例如:

例9预防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不得病或减少疾病。

把思想政治教育抓好了,就能提高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

例1010多分钟后,衣服补好了。

他做好了练习就出去了。

例9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句式变换:做预防工作/预防工作做得好;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抓得好。可以看出变换后,例9在意思上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如果将例10作与例9相同的句式变换,比如:补衣服/衣服补得好;做练习/练习做得好。不难发现句子在意思上发生了变化:原本只是说衣服补完了/练习做完了,结果变换后,意思变成了衣服补得很好/练习做得很好。所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我们也能对两种不同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辨别。

另外,从语音的角度来说,当“好”表示完成义时,重音往往落在“好”之前的动词上;而当“好”作为动作造成的结果,即作动词的结果补语时,重音一般是落在“好”本身。

通过对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从形式的角度对“V+好了”这类结构所造成的歧义进行区分,同时结合“好”在语义上的不同的区分,我们对于“V+好了”这类结构歧义的辨别就十分清楚和明显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到的“V+好了”这类结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用“好了”来表示某种语气,类似于语气词。例如:

例11这事我去办好了,别找他了。

我们走好了,人家都不耐烦了。

不相信的话,董事长你自己去做好了。

这与我们在本文中讨论的“V+好了”所构成的歧义情况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只是指出该现象,不作专门的讨论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