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刘雪莉

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刘雪莉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媒体的运用,探索活动的设计,合作交流的开展等,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在活动中变得活泼了,在交流中变得主动了,在探索中变得善思了。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虽然采用了上述教学形式,但是最后孩子们掌握情况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注重了教学外在形式趣味性的设计,忽略了教学内在有效性的思考。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要达到这些变化和提高仅靠一些热闹的表面形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静心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准学生学习的低效原因,采取有效策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找准知识生长点,缩小缝隙,提高探索效率

知识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其它知识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使已有知识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出发点、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但在分析这些已有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已有知识很多也很杂,是不是给它来个“一锅端”呢?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从一大堆的已有知识中要瞬间找出一个适合今天学习的知识是很困难的。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一定要注意找准新知识真正的生长点,让学生能迅速运用这个已有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来自于对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的模糊认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平行四边形。这些已有知识都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有关,但到底哪个知识是今天新知学习最关键的生长点呢?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其实跟长方形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的特征(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既然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从生活中提取(其实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一点都不陌生),也不必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制作平行四边形再从中发现它的特征。我们可以直接利用长方形的特征,做个可以拉动的长方形活动教具,在学生回想长方形的特征后,教具进行变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这时可以很快说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我们只要加以验证就可以了。

二、找准知识难点,多元表征,突破学习障碍

一堂课中往往有多个知识重点,如果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就会严重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学习效果就像蜻蜓点水,浮而不实。其实重点知识也有不同的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对这些重点知识进行分类,找准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采取有效策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选择策略的时候,还应该根据难点本身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隔位退位减是减法笔算中最难的一种计算,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计算过程混乱,讲不清具体计算过程。第二,计算错误十分普遍,是所有减法笔算题型中错误率最高的。第三,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耗时特别多,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之前的一般退位减学生掌握得很好,这种退位减为什么学生就很难掌握呢?仔细对比这两种退位减的计算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般退位减哪位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上直接退到1,然后在这一位上作10,这样只引起了前后两个数位上数的大小变化。而隔位退位减则不能从前一位直接退到1,要从更前的数位上去退1,这样一来,就要引起三位甚至三位以上数位上数的大小变化,而且在这个退位过程中,夹在退位中间的这些0要连续变化两次,一次是从0变成10,接着还要从10变成9。如此复杂的退位如果仅仅用竖式的形式来感知,一定会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掌握。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操作:第一,把例题进行修改,把“202-108”变成“200-8”,这样就去掉了其他计算的干扰,把如何隔位退位的过程凸现出来。第二,利用计数器强化直观退位过程,用计数器连续计算“200-8”、“500-4”、“1000-7”三道隔位退位减,让学生充分感知退位的全过程。第三,学会用准确的语言分三段表述退位过程。如,第一段表述为“个位上,0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从百位退1”,这是对这题面临的退位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段表述为“从百位退1在十位作10,从十位退1在个位作10”,这是描述了具体退位过程;第三段表述为“现在百位是1,十位是9,个位是10”这是确认退位后各位的数据,接下去计算就不是问题了。在这儿,我大胆地去除了其他数位的计算干扰,接着省去了最后一步的计算练习,最后减弱了竖式的笔头计算,抓住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先通过计数器直观感知退位方法,再借助语言叙述掌握退位过程,最后利用笔头计算巩固计算方法,带领学生很快突破知识障碍达到了学习目标。

三、找准知识疑点,比较辨析,把握知识本质

数学知识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致使学生在运用时出现了普遍错误,如左和右不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交换使用等。如果把这些错误简单、划一地归结为学生“粗心马虎”、“记性不好”是极不妥当的。因为这些错误是普遍的,不是个体存在的,那就跟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态度关系不大,而是跟这些知识本身的特点有关。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问题,找准学生心中的疑点,采用比较辨析的策略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有效区分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