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少陵塬是否为遗产的研究简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8
/ 2

判断少陵塬是否为遗产的研究简述

周曦曦

周曦曦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

摘要:为了研究少陵塬是否可被列入遗产范围,通过实地调研对对少陵塬上的寺庙等等做了详细研究,参考《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可判断少陵塬符合多条申遗标准,并且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特点,突出普遍价值,证明其可被列入遗产行列,为文化和自然的混合遗产,并且申遗的紧迫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少陵塬;樊川;明十三陵;遗产;保护;申遗

1.少陵塬概况

少陵塬,又称鸿固原,在西安市区以南、长安区稍偏东,位于潏水、浐河之间。南起大峪,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部狭小,西北部宽大,平面呈楔形。原面海拔在470到630米之间,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最高点海拔623米(位于大兆乡东)。南部上覆洪积扇,北部边界不分明,将在下面进行分析判断。地表物质为洪积沙、亚粘土、亚沙土,上部黄土覆盖约110米。整个原面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上升,明显地分为三个台阶,各级之间以陡坎相接。原面宽阔,多洼地,有一定起伏。

2.少陵塬文化遗产现状

2.1汉宣帝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墓冢四面各有一墓道,系夯填,大小相同,陵园为方形,垣墙每边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中部各有一门。现为杜陵遗址生态公园。

2.2宣帝王皇后陵在杜陵南575米处,封土堆亦为覆斗形。1988年1月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许后少陵宣帝刘询许皇后平君的陵墓。因其陵墓在宣帝杜陵之南,在汉代又称“杜陵南园”。

此外,少陵塬还有杜颖和尚塔、玄奘舍利塔、玄奘法师塔、圆测和窥基舍利塔、牛头寺、兴国寺、清凉国师塔、华严寺、兴教寺、杜公祠、明秦藩家族墓葬、张季鸾墓、杨虎城将军陵园、井勿幕墓等文化遗产。

3.为什么众多寺庙要沿着潏河分布?

猜想:因为樊川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文化通道,它联通了长安城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等,所以很多寺庙依着潏河而建,一方面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通融,一方面由于香客较多,可以给众多寺庙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大幅度增加。

《类编长安志》卷六“山水篇”引《水经注》亦有记载:“潏水,出西义谷、太一谷,经樊川、杜曲、韦曲、至下杜城,为漕河,北经三桥,合于渭。”汉长安城北邻渭水,西依潏水,这也形成了汉长安城西、北两侧城墙的曲折斜行(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长安城的日常供水依赖城西之潏水。

潏水,为“长安八水”中变动最大的一条,发展到今天屡有改道,且这种改道多是以人工围堰筑渠的方式表现的。

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赞美其“仰终南之云物,俯潏水之清湍,乔木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

可见潏河是绝景之地,可吸引人们前来观赏,另外又是交通要道,文化交流通道,所以人气很旺,故这些寺庙都沿着潏河分布也是有着合理的解释的。

4.寺庙是因为其处在少陵塬而重要还是少陵塬因寺庙分布其上而重要?

众多寺庙沿着潏河分布在少陵塬上,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少陵塬独特的地理位置,寺庙因分布在潏河上,所以其文化被大大带动,它们的重要性便日趋突显,少陵塬因为众多寺庙的存在,其重要性的体现变得更加无可厚非,这块风水宝地在文化遗产上似乎更加夺人眼球。

5.少陵塬符合的多条申遗标准

(1)少陵塬在其物质、文化、精神、社会性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自身特点,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的代表。

(2)兴教寺、秦王墓等的遗存建筑和文化体现了少陵塬在一段时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它们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等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兴教寺是著名高僧唐玄奘的遗骨安葬地,《大唐西域记》则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其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少陵塬上的墓葬群是一种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建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5)它是传统土地使用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由于现在的过度开发,便因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变得脆弱易损。

(6)少陵塬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大诗人杜甫自称“杜陵野老”,以及杜公祠的存在便足以说明。

(7)牛头寺坡少陵所谓“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者也”。樊川今有华严寺,但人谓之华严川。云“其东十里许有兴教寺在原半企望南山最为名胜”等可知少陵塬拥有绝妙的自然美景。

(8)自然的黄土台塬地貌是地球地貌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是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的佐证和显著的地质特征的体现;

6.少陵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精神和感觉这样的特征在真实性评估中虽不易操作,却是评价一个地方特征和气质的重要指标。例如,在保持传统和文化连续性的社区中。少陵塬区域内村庄内人群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守墓行为演变为现在的正常化生活,此外,塬上典型寺院兴教寺建筑实体已被完全破坏,现在所呈现的寺院建筑均为后来重建。

完整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依据标准1至标准6申报的遗产,其物理构造和或重要特征都必须保存完好,侵蚀退化也得到控制。能表现遗产全部价值绝大部分必要因素也要包括在内。文化景观、历史名镇或其他活遗产中体现其显著特征的种种关系和能动机制也应予保存。但是由于历史演替、社会变革、气候变化等,造成了少陵塬完整性方面的欠缺。少陵塬周边环境地形地貌保存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和各种产业基地的规划,其独特的视觉通廊和视觉感受已遭到一定的破坏,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承受更大范围的破坏和改造。

综上,少陵塬符合多条申遗标准,故我们认为少陵塬属于遗产范畴。那么少陵塬是属于遗产范畴中的哪种类型的遗产呢?

7.少陵塬所属的遗产类型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碑雕和壁画、考古元素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文化特殊联合体。

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只有同时部分满足或完全满足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定义的财产才能认为是“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少陵塬在具有共同地域特征的同类自然地貌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能够代表黄土台塬地貌景观。同时少陵塬上众多的历史遗迹,也使得它具有更为与众不同的突出普遍价值。所以将其初步定性为混合遗产。并将其归为省级双遗产级别。

8.少陵塬保护的紧迫性

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诱因。明秦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至今没有一块碑文明示。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现存封土及地表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盗墓猖獗,文物散佚,王墓封土及相关文物面临着持续威胁。各墓区保存状况参差不齐,保护状况较差。更有甚者,如康王墓残损,简王墓被孤立,宣王墓周围已被破坏危在旦夕等。由此可见,明秦王墓的保存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遗址区文物造成了既有的破坏,形成了潜在的危机。而持续性的威胁,尤其是房地产业的违法扩张,对遗址可能造成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所以综上所述,将少陵塬尽快列入遗产名录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保护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政府间委员会.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J].世界遗产中心,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