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充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4
/ 2

新时代充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

寇帅

天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建工作处

摘要: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期间,来到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朝阳里社区是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他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发挥作用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的,开始于1978年。早期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他们去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现阶段,社区志愿者队伍与青年志愿者队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两个志愿服务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志愿者服务提出殷切希望,强调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

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志愿服务是真情无偿的服务,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服务方式,迎合了群众的需求,必然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社会志愿服务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服务载体。

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共享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在建设。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充分体现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实现了依靠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立足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为共享共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动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实现了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党带领群众共享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

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是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与“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动员、鼓励支持更多的党员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进一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二、当前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对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认识不够。一是对党员志愿者主体认识不够。很多群众把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作是党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缺乏相应的认可度。单纯地把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理解为一种无偿奉献的公益性活动,是党员的自愿行动,从而对志愿活动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极大地挫伤了党员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久开展。

对党员志愿者培训力度不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涉及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要求志愿者应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而多数党员志愿者满腔热情,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项目却束手无策,帮不上忙。

对党员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现阶段对党员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比较单一,基本上仅限于发放荣誉证书,与党员志愿者的利益联系的不够紧密,激励手段没有形成,同时其他各行业部门缺乏应有的配合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激励效果不明显。使部分党员志愿者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服务,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三、新时代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助推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家喻户晓。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手机短信、微博等各种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积极宣传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一线的典型事例,并定期评选和表彰参与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先进、塑典型比奉献的服务热潮,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

拓宽服务领域。除了巩固传统的便民利民、扶贫帮困、老年服务、残疾人服务、人口计生、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科学普及、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外,还应努力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尽可能的实现群众所需求服务事项的全覆盖。尤其要加强应急救援、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广大党员志愿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反哺社会搭建广阔的平台。

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党员自愿服务活动是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集中体现,是践行宗旨、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在当今党情、世情、国情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更需要广大党员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甘于奉献。但是,鉴于自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长期性以及部分群众对服务活动的存在误区,就需要一种机制,对党员志愿者者开展服务活动的一种肯定和支持,对付出的自愿服务活动给予机制上的认同。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志愿者,在晋升、评优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应建立稳定的定期对党员志愿者组织及个人进行表彰评价机制,以激发党员志愿者更好地投身到为群众、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服务热潮中去。

建立培训机制。针对党员自愿者服务素质高低不平的现状,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一是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使党员志愿者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高度的认同;二是党员志愿者权利义务及纪律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志愿服务基本技能的培训。应围绕志愿服务重点领域,设定相关的服务规范和标准,传授有关知识,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确保党员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能够有章有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