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妇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PBL教学法在妇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曾平辉梁燕秋区淑珍

曾平辉梁燕秋区淑珍(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妇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将80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考核情况、带教老师对护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BL的带教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开发其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同时提高了护理带教质量,使护生的知识更扎实、牢固。

【关键词】PBL教学法护理临床带教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1]。我科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在妇科护理临床带教中运用PBL带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我科实习护生80名,均为女性;年龄20岁~22岁;学历大专46人,本科34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实习时间均为2周。两组护生年龄、学历、在校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护生入科后予传统的入科介绍,各级老师负责带教,教学内容按实习大纲要求带教。观察组采用PBL带教法,在实习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妇科的特点,以带教教师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小组讨论式教学。

1.2.1观察组具体实施方法

1.2.1.1选择问题,主要围绕在妇科肿瘤护理中,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让学生在进入本科室的第一周即明确要解决、把握的问题,带教老师把这些问题贯穿于为期二周的实习期间,强调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2.1.2解决问题,实习第二周,学生分组讨论每天下班前对已提出的问题进行学生集中讨论,带教老师可用诱导、启发、设疑等方式进行引导。针对已确定的问题检查学生把握情况,给予补充、总结。同时穿插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易忽略的知识点及以往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供讨论。

1.2.1.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和相关资料解决讨论中遗留的问题第一次讨论结束后,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通过不同途径,查阅教材和相关文献或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查询。教师也可在文献检索方面给予指导,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指导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一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

1.2.1.4举行专题讲座及操作训练为了避免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忽视基础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带教老师就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提问、启发帮助护生提高观察病情的能力,并及时进行操作示范,加强专科护理操作训练,使护生能熟练进行专科操作。

1.2.2实习效果评价出科前3天统一安排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以及综合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独立能力。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平时的表现及其他老师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均以百分制计分评价。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考核比较(x±s)

3体会

3.1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病例去寻找答案,使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勇于发现问题,积极提问,加强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

3.2调动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于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PBL教学由于事先设立了一些问题,使护生产生了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正是这种心理需要使护生萌发了学习的动机,使得注意力和兴趣长时间地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上,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PBL教学设立典型病例,事先设立问题和要求护生提出护理问题,寻找相关因素,采取具体适当的护理措施,促使她们积极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最佳方案,并通过护理措施落实,直观看到护理效果。

3.3PBL教学法激励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会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宽广,从而激励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宏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75-676.

[2]魏红蕾,方芳,刘慧珠,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