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与处理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与处理要点

陈宾

合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摘要: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是承载建筑物竖向荷载。如果建筑工程建设没有严格控制地基施工,使得地基质量没有保障,那么将严重地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特征,对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常见处理方法及其处理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特征;处理方法;处理要点

一、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特征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特征主要表现为:(1)复杂性特征。我国幅员十分辽阔,这也使各地地质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区地质呈现出多种土相混合的状态。再加之我国许多地区地震频发,这对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会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一旦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勘察及设计工作中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则会对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施工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2)隐蔽性特征。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施工流程十分复杂,而且要求每个流程之间要实现良好的衔接。但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较强的隐蔽性,给施工质量检测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强化对施工中每个环节的质量监督,有效地提高隐蔽性工程施工的质量。

二、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常见处理方法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1)强夯法分析。强夯法技术建筑软土地基工程处理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夯击的力度相对较大,深度加固也相对较深。强夯法是现阶段针对于地基施工处理的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软土地基加固手段,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于建筑垃圾堆埋区、较大孔隙碎石土软土地基,还可以适用于湿陷性黄土、饱和度低的粉土等软土地基,但是不适用于淤泥类的土质软土地基、较高饱和度黏性土壤等软土地基。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应用强夯法不仅可以提高软土地基的刚度,还能够使建筑施工软土地基迅速加固、变稳,对软土地基土质中的湿陷性及液化状态有效地去除,有效减少或避免软土地基问题的发生。(2)换填垫层法分析。换填垫层技术就是把软土地基下层较潮湿、松软的土层范围清除,再应用能抵抗永久变形、性能较稳定的材料进行换填,换填后进一步进行压实。在进行施工时,可应用碎石、建筑碎渣等材料实施垫层换填;对软土地基应用砂石实施垫层,可以有效增强建筑工程软土地基负荷能力,还可以促使软土水分挤压排出,形成凝固状,是处理暗穴的最佳材料。应用碎石土进行垫层,应对碾压密实度、厚度进行把握;换填垫层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廉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3)桩基处理方法分析。桩基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中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不小于10m,且当上部结构荷载大并集中的建、构筑物;对整体倾斜有严格限制的高耸结构;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甲类建筑、塔型设备基础等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和上拔力的建筑或基础等,均应从完全消除湿陷性考虑,可选用桩基。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桩基础的桩端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并应满足以下要求: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中;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可靠的岩(或土)层中;选用桩的类型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场地湿陷类型、湿陷性黄土层厚度、桩端持力层的土质情况、施工条件和场地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

三、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的处理要点分析

1、施工现场勘察要点。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地质情况不同,因此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整个工程地区进行勘察,不仅要全面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同时还要掌握当地的水文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与此同时,针对当地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勘察时,还要基于施工地区软土地基缺陷进行预防。

2、施工处理方案编制要点。软土地基现场勘察结束后,就需要根据数据显示做好设计,形成科学的施工方案,那么进行方案设计时,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对勘查的报告进行研究,全面掌握数据情况,以报告为参考,精确计算参数建议值,尤其是软土地基承载力方面的数据,一定要全面精准,基础实际土压力的计算需要与工程勘察报告进行对比,如果存在偏差,就需要再次进行真实性试验,进一步做好荷载试验加以实际数据的验证。进行整体施工推进时,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全面负责,施工前需要对软土地基类型进行对照,对软土地基承载力设计科学性做好全面的复核,如果发现施工中存在严重的软土地基沉降现象,则需要马上停工分析,向相关单位汇报发现的情况,拿出科学的解决对策,避免后期软土地基不稳定对建筑物上部造成严重破坏。

3、地基施工处理要点分析。本文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对其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1)(打)压桩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第一、(打)压桩施工前的技术准备要点:首先对桩身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测量管桩的外径、壁厚、桩身弯曲度等有关尺寸,并详细记录,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上的不宜使用;桩的堆放、吊运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其次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进行清理,必要时对每个桩位采取钎探方法查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岩溶地区应对桩端持力层进行探明,预先处理。再次保持场地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为防止桩机下陷而造成桩身倾斜、桩机挤压导致桩位偏移等影响施工质量问题及施工安全隐患,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局部回填平整,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使其达到打(压)桩施工要求。桩机行走或施打过程保持机身稳定。最后制定有效的压(打)桩路线,并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宜采取“先中间后两边”的措施进行压桩(打桩)施工。防止压桩机侧向挤压已完成的管桩。第二、(打)压桩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分析。首先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采用正确的纠偏措施,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其次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第三、(打)压桩施工后的技术要点分析。首先土方开挖应沿桩周边分层均匀进行,防止土体侧压力在桩身上产生附加弯矩而导致桩身偏斜或导致桩身断裂。其次当基础埋深较大时,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后进行。(2)管桩焊接施工技术要点分析。第一、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采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第二、接桩时焊缝应分层施焊,第一层焊完后必须把焊渣清理干净,方可进行第二层施焊,焊缝质量要保证连续、饱满,不得有咬边、弧坑、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完后应将焊渣敲干净后检查焊缝质量;重要工程应对电焊接桩的接头做10%的探伤检查。第三、焊接好的桩接头应严格按规定要求满足停歇时间后,才能继续沉桩,停歇时间宜大于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立即施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受到地下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地基施工质量,将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甚至会导致建筑物的墙体开裂,尤其是软土地基,因此为了保障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建设的地基施工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娜等.浅析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施工处理要点[J].世界家苑,2018

[2]王磊.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J].科学与财富,2018

[3]黄鹏升.浅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