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术后机械排痰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胸外科术后机械排痰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研究

闫海琼李双燕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研究机械排痰护理方法对于胸外科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机械排痰法,对照组使用人工排痰法,对比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机械排痰法,对于胸外科术后患者的排痰效果、排痰量改善更为有效,大幅降低了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率,是一种值得大范围推广的临床护理方法。

【关键词】胸外科术后;机械排痰法;人工排痰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277-02

胸外科手术一般持续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刺激较大,容易使患者呼吸道出现黏液分泌异常现象,手术过程中即插入肺管,术中术后还可能将口腔与食道内容物吸入其中,使痰液在肺部堆积,进而造成气体弥散障碍,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进而造成通气障碍,出现肺不张、肺炎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各种并发症[1]。患者在接受胸外科手术后,麻醉剂可能会影响气管纤毛的运动速率,降低纤毛清除率[2]。术后排痰护理就是通过解决纤毛黏液系统的传送功能,通过体位引流、扣背、振动等作用,机械地推移储留分泌物,以清除各种分泌物,恢复黏膜纤毛系统清除速率[3]。机械排痰与人工排痰是两种主要的排痰护理方法,其中机械排痰以其更好的排痰效果、排痰舒适度与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成为胸外科术后排痰护理的主要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2.58±6.93)岁,其中大泡性肺所肿12例,膈疝5例,肺癌16例,支气管扩张17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1.73±7.25)岁,其中大泡性肺气肿11例,膈疝4例,肺癌18例,支气管扩张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原因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取包括抗感染、胸腔引流、镇痛治疗、给氧治疗、营养支持、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机械排痰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为: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采取仰卧、侧卧、半坐卧和坐位等体位进行排痰。术后第1天,即在患侧通过胸外振动排痰仪进行机械排痰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叩头和叩击接合器,叩击时,可以选择成人常用固定不动模式,也可以选择滑动模式。由头部开始自下而上、自外到内进行叩击,叩击移动范围始终在患者胸部。初始转次为20~30转次/min,保证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步加大振动频率,最大振动频率为60转次/min,每次治疗15min,每天2~4次。设备振动过程中,患者口含设备咬嘴,并保持气密性。患者隔肌放松,保持较佳的吸入气量。屏住呼吸3s左右时间,建立气道正压,再将侧支通气开放,之后再开放塌陷小泡,在调整转次频率时,要始终维持呼气与吸气比例为3:1左右。患者正常呼吸15次后,再取下设备,通过咳嗽进行排痰。在振动过程中,患者出现疼痛剧烈问题时,将振动频率调低,对于耐受性极低的患者,可以在振动仪和患者胸壁接触位置放置手垫,使胸壁固定,以降低疼痛感。患者自行咳痰出现不畅时,可以使用床旁支气管镜吸痰。

对照组所使用的方法为人工叩背法,患者采取合适体位,护理人员并拢5指,手掌屈曲为120°的空心杯状,腕关节发力,有节奏、匀速地通过指腹和大小鱼际肌以自下而上、自外向内的顺序叩击患者背部,叩击部位要覆盖整个背部,并注意避开患者的切口与引流管部位,每次叩击15min,每天叩击2~4次。

1.3效果评价

护理3d后,排痰效果好,容易咳出痰液,听诊显示两肺没有明显的痰鸣音,为正常呼吸音,且SpO2≥95%表示护理有效;护理3d后,痰液黏稠,不容易咳出痰液,听诊显示两肺呼吸音低,伴有湿性啰音,则为无效。

1.4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和护理3d后的24h平均排痰量,恢复正常氮液时间、氧饱和度(SpO2)和肺部感染。

1.5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通过机械排痰法使排痰有效率达到95%,24h平均排痰量为(25.29±4.37)mL,SpO2≥95%的患者达到了47例(94.0%),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胸外科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使手术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并威胁到患者肺功能的恢复,甚至引发呼吸系统衰竭,进而导致术后死亡[4]。胸外科术后的排痰护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改善痰液,纤毛系统清除速率。传统的人工排痰法对于胸外科术后的排痰护理有一定的效果,机械排痰护理方法的出现,大幅度改善了胸外科术后排痰护理效果,人工排痰中存在的排痰均匀度、力度、稳定性等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机械排痰具有更强的穿透力,能够定向拍出患者肺部一定深部的痰液,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性、舒适性,机械排痰法能够更好地进行个体化调节,通过更简单而省力的操作,使护理强度与压力大为降低。

本研究对100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使用机械排痰法的患者经过护理后,24h平均排痰量为(25.29±4.37)mL,SpO2≥95%的患者达到了48例(96.0%),肺部感染3例(6.0%),恢复正常痰液时间为(3.59±1.64)d,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呼吸情况改善显著,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效果显著,患者自行咳痰顺畅,肺复张现象正常,肺部感染率大幅降低,更有利于术后恢复。

总之,使用机械排痰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胸外科术后患者的排痰量、痰液恢复正常时间、肺部感染率、SpO2等指标,相比于人工排痰法,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梁英梅,李玉琢,郝志芳等.人工叩背与振动排痰机对开胸术后患者排痰效果影响的研究[J].临床研究,2010,24(14):1252-1253.

[2]闫俊辉,赵少群,林汉群,等.两种不同排痰护理效果的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4,10(9):823-824.

[3]孙丽燕.人工排痰与机械排痰对胸外科术后应用的舒适度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4):166-168.

[4]王晓红,胡晓仙,白亚丽.人工排痰与机械排痰应用于胸外科术后护理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