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陈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陈杰

陈杰,赵常亮

陈杰

赵常亮(通讯作者)

(重庆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九龙坡400050)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计68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n=34)与采用针灸联合合胃痛消痞方治疗实验组(n=34),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结肠传输标志物剩余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采用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进行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结肠的蠕动,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胃痛消痞方;慢传输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属于临床常见的便秘类型,随着国内居民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本病临床多采用常规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旨在改善肠道的蠕动,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1]。为探究对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从中医药角度入手,以我院收治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西药治疗与采用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中医针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计68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n=34)与采用针灸联合合胃痛消痞方治疗实验组(n=34)。对照组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22~64岁,均数(42.58±6.42)岁,病程1~17年,均数(11.47±1.54)年,实验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3~65岁,均数(42.71±6.64)岁,病程2~18年,均数(11.53±1.68)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已确诊,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促肠动力西药治疗,药物选择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5mg),给药方式为口服,剂量每次5mg,每天3次,于餐前用药,持续治疗1周。实验组则采用中医针药治疗。药物以胃痛消痞方为基础方剂,包括郁金16g,合欢皮20g,枳实12g,白芍16g,肉苁蓉25g,砂仁8g,党参12g,炙甘草8g,生白术50g,并结合患者证型进行辩证用药。如患者肝郁化火,可加用栀子、夏枯草、生石膏,如伴随久郁致淤,可加入酒大黄、桃仁等,如果肺气亏损,可加入黄芪、沙参等,如肾气不足可加入黄精、天冬等,辩证用药剂量随症。每次取1剂,水煎后取汁300ml,分早中晚三次均服,持续用药4周。并配合针具治疗,主穴包括期门穴、檀中穴、太冲穴、气海穴、关元穴、腹结穴、支沟穴,并结合患者症状配合谷、曲池、太溪、膈俞、三阴交、大肠俞、肺俞等。助学华佗牌毫针,规格0.30mmx40mm,常规消毒后采用分别采用平刺法、滞针候气法等进行针灸,针刺后留针30min,并配合艾条进行艾灸,艾灸时间以15min为宜。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临床症状消失,每天排便1~2次,大便性状正常,判定为痊愈,便秘症状改善,每天排便1次,偶尔需要用力排便,判定为显效,1~2d排便1次,仍然需要用力排便,判定为有效,未见显著改善判定为无效[2]。(2)对比结肠传输试验剩余标志物数量,标记物总计20枚,数量越多代表结肠蠕动越差[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结肠蠕动情况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结肠传输试验剩余标志物数量均数为(2.51±1.17)粒,明显小于对照组(9.53±2.75)粒,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t=13.6967,P=0.0000)。

3.讨论

慢传输型便秘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仍然为完全明确,考虑和药物作用、内分泌失调、不洁饮食以及生活压力等均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西医治疗上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仍然不理想。从中医角度看,本病可归为“大便秘”“大便难”等范畴,与热气滞留、肺气不宣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治疗上可以补脾肺,通三焦为基础治则。利用针灸腹结穴、气海穴以及关元穴,能够起到益补脾胃的作用,配合檀中、太冲等,可调节气机,畅通三焦,配合辩证针灸,也可滋阴养肾,调理气血[4]。配合使用胃痛消痞方,则以“五脏六腑皆有玄府”为原则,白术可运脾,具有化浊止痛之功,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炙甘草清热解毒,党参补气补血,诸药共使,可补足肺气,改善玄府闭塞的问题,且能够补益肾脏,配合加减用药则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采用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结肠传输标志物剩余数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代表该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采用胃痛消痞方联合针灸治疗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结肠的蠕动,提高肠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陈艳萍,陈苏宁.针灸联合胃痛消痞方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2):130-134.

[2]张月,董艳,王倩,等.自拟消痞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2):25-28.

[3]黄清.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3):305-305.

[4]赵飞.增液润肠消痞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