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

胡莹

湖南省岳阳市中医医院414000

【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采取B超引导下PICC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问题的74例患者,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分析造成送管困难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观察其实施效果。结果:原因分布:①血管痉挛24例,占比32.43%;②血管状况评估不准确20例,占比27.03%;③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掌握技巧不足20例,占比27.03%;④患者体位不当10例,占比13.51%。经过处理后,74例送管困难患者中有70例送管成功,送管成功率为94.59%。结论: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若遇到送管困难问题可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确保送管成完成。

【关键词】B超引导;PICC置管;送管困难;原因;处理措施

PICC置管是指从外周静脉穿刺向中心静脉置入导管,这种置管方式的导管尖端通常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PICC置管适用于静脉输液时间≥7日的患者或需要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相较于其他置管方式,PICC可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因中心静脉过度穿刺而带来的风险[1]。当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多以B超引导PICC置管,但是在置管过程中依然有可能出现送管困难问题。本文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采取B超引导下PICC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问题的74例患者,试分析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处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采取B超引导下PICC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问题的7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具体如下:①性别构成:男性39例,女性35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44岁,最大者76岁,平均(60.52±14.77)岁;③原发病:食管癌8例,胃癌16例,乳腺癌21例,肺癌29例;④穿刺位置:右上肢38例,左上肢36例;⑤穿刺静脉:贵要静脉16例,肘正中静脉24例,头静脉34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从患者与护理人员2个方面分析发生送管困难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结合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总结相应的处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针对“血管痉挛”的处理措施

针对“血管痉挛”这一原因,护理人员应该确保在置管过程中保持轻柔的操作,尽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并以和蔼的态度与温柔的言语与患者交流,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还应在PICC置管前向其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到PICC置管的优点和必要性,使其对PICC置管更加认同,从而积极配合置管操作,避免因负性情绪而引发血管痉挛。

(2)针对“患者体位不当”的处理措施

针对“患者体位不当”这一原因,护理人员应该在PICC置管前为患者健康宣教,告知其正确的体位并亲身演示,以确保患者体位正确。若患者体位依然错误,则应主动进行纠正,以确保PICC置管的顺利完成。

(3)针对“血管状况评估不准确”的处理措施

针对“血管状况评估不准确”这一原因,护理人员应该主动认识到血管评估的重要性并积极接受关于“血管评估技巧”的培训,学会如何评估穿刺的难度和血管的通畅性,做到可以从B超图像中准确发现血管畸形、瘢痕和硬结。同时,为了确保准确评估患者血管情况,护理人员还应在PICC置管前询问患者是否患有血管相关疾病,进而更加准确地选择最适宜的穿刺血管。

(4)针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掌握技巧不足”的处理措施

针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掌握技巧不足”这一原因,护理人员应该在置管前全面评估穿刺血管情况,自远心端沿血管走向至近心端全程给予B超检查,确保血管无分叉、无畸形、无瘢痕。若遇到送管困难,在抽回血通畅且推注生理盐水未渗漏的情况可认为导管触及静脉瓣,退出导管2cm、注入生理盐水,冲击静脉瓣膜以使其漂移,后继续送管;在回抽无血情况下可认为进入错误血管,退出导管,导丝后退3~5cm,再送入导管,使其进入正确的血管[2]。

1.3观察指标

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分析造成送管困难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观察其实施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收录的B超引导PICC置管送管困难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以21.0版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进行计算,本研究中原因分布、实施效果等计数资料均以(n,%)为其表示形式。

2结果

原因为血管痉挛的送管困难患者有24例,占比32.43%;原因为血管状况评估不准确的送管困难患者有20例,占比27.03%;原因为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掌握技巧不足的送管困难患者有20例,占比27.03%;原因为患者体位不当的送管困难患者有10例,占比13.51%。经过处理后,74例送管困难患者中有70例送管成功,送管成功率为94.59%。

表1原因分布(n,%)

3讨论:

导致B超引导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送管困难的原因主要有4个:①血管痉挛(患者原因):患者与护理人员均可导致血管痉挛发生,使得送管困难。例如,护理人员若在置管过程中采取了较为粗鲁的动作,便会导致血管发生痉挛;而患者若不了解PICC置管,担心置管时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或置管后会行动不便,因此而产生了焦虑、恐惧等情绪,受其负性心理影响,肌肉便会收缩,从而导致血管随之收缩、痉挛,进而影响到送管的顺利性[3]。②患者体位不当(患者原因):PICC置管的常规体位为平卧位,穿刺时穿刺侧的上肢应该与躯干之间呈90°直角,若是患者体位不正确,便会使送管无法顺利进行,更甚者可能使导管进入到颈静脉中[4]。③血管状况评估不准确(护理人员原因):使用B超来引导PICC置管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置管成功性,而是护理人员未能从B超图像上辨别出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分叉、血管瘢痕等特殊情况,穿刺时便有可能出现送管困难问题[5]。④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掌握技巧不足(护理人员原因):护理人员送管技巧是否掌握熟练对送管困难问题发生与否有直接决定作用,若是护理人员不能充分利用B超来确定患者的血管状况,便会使送管结果出现误差,而护理人员若未熟练掌握送管技巧,便无法处理好送管困难问题,进而影响到置管的成功率[6]。本文针对上述四种原因制定了相应处理措施,从结果可知74例送管困难患者中有70例(94.59%)送管成功,可见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送管困难问题。

结语:

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能发生置管困难问题,临床可以针对患者与护理人员的相关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以确保置管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潘灶英.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717-1718.

[2]孙敏.老年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蛇志,2018,30(01):135-136.

[3]邓富招.老年患者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1):121-123.

[4]陈小梅.B超引导下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05):3468+3436.

[5]丁琴,丁爱红,丁晗.两种新型的改良体位送管方式在PICC置管术中的临床疗效对比[J].系统医学,2017,2(04):141-143.

[6]陈艳.成人PICC送管困难的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11):1347-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