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呼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呼应

李晓丽

——教学《可贵的沉默》有感

李晓丽山东省栖霞市松山中学265300

《可贵的沉默》讲的是一位老师在上课时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和快乐;而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却只有几个,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教育大家要懂得关心父母,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习惯了“索取”、“被爱”的当代小学生来说,这真是一篇难得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学习完这一课后,我觉得收获很多,而最难忘的是课堂上有这样两个镜头:

在孩子们兴奋地演读享受父母的爱之后,自然而然地谈起了父母为他们过生日,他们的兴奋溢于言表。我深情地说:“你们多么幸福啊!其实不仅仅是在生日这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的一举一动也时刻牵引着父母关注的视线,牵动着父母的心,你们是在父母爱的呵护下长大的。

那么,你们对父母了解多少呢?老师希望大家真诚地回答。”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我,于是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小测验,目的是考察一下学生对父母的关注度。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2)母亲节是哪一天?

(3)你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菜?

(4)你知道父母穿多大号码的鞋?

(5)他们吵架时你是否帮他们和好?

(6)父母下班后,你是否会曾帮他们端来一杯热茶?

(7)你平日是否经常对父母说:“我爱你们。”

(8)当父母生病时,你会为他们拿药吗?

“你们能回答出多少呢?”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最多能回答出六个。我又深情地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我觉得很惭愧,我对父母了解得太少了。”

……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内疚与惭愧之情。

课文学完了,孩子们的心情也非常复杂。看着他们若有所思的样子,我说:“当我们和课文中的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从热闹无比的课堂、突然沉静的课堂、又再一次回到热闹的课堂时,我们的情感也随着孩子们的心一起在波动。此时此刻,我想有一首歌最能说出你们心中的话语——《烛光里的妈妈》,它表达的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与理解。那么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然后,我出示了这样的幻灯:“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亲爱的爸爸妈妈,感谢您把我养大,教育我健康成长。”

……

教学感悟:

一、课文因读而感悟

学生读一遍书会有一遍的收获,的确是这样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最大的感受是:只要学生认真读书,即使我们不提任何要求,学生也会饶有兴致地读出一些东西,这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本课的预习中,我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要求学生读熟课文,每个学生至少读六遍。

实践证明,课堂上,一些词语以及重点句子在学生反复的读书中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因此,我觉得,我们千教万教,必须以学生用心来读为基础。

二、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本节课,我自己也比较满意的是教案的设计。应该说,我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考,先后设计了三套不同的方案。即使在讲这节课之时,我也是对重点段落的处理带着两套不同的方案来执教的。

课堂上,顺学而导,我采用了第一套方案,重点探讨了在沉默中孩子们会思考什么,给了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设身处地进行反思,学生在全神贯注的思考突破了教学难点,“你觉得沉默的可贵表现在哪里?”学生不仅了解到在于孩子们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孩子们努力地回报父母的爱。这样,中间忽略了许多教学步骤。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在练习了“这一片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这一片沉默使爸爸妈妈们感受到了……”后,直接进入了朗读训练。两次互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以爱串起了课堂。所以,我在想:预设固然重要,但生成的课堂更加真诚。

三、师生因互动而精彩

“爱”自始至终贯穿在课堂上,特别是小测验引发了孩子们的内疚与惭愧之情,从而与课文中的孩子产生了共鸣,这样理解起课文来就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后,“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拓展延伸,掀起了爱浪,所有的孩子好像在倾刻间都长大了、懂事了。面对着可爱的孩子,每一位听课的家长眼睛中都闪动着激动的泪花;在洋溢着亲情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

课已毕,情未了,我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朗读和充满真情的话语。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予,而是一份情感的体验,是一片真情的唤醒。由此,我在想,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感人的旋律、一幕立体的场景。老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孩子们读出意、悟出情,这样,学生不仅思绪如清泉般潺潺而流,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