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三体系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论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三体系的有效性

成立

成立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

摘要:整合体系管理方法是一种很好的预防为主的管理方法,识别相关过程因素→评价确定关键过程、重大危险→针对关键过程、重大危险制定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运行控制→绩效测量→分析和改进→实现所策划的目标。这种PDCA循环的方法可用于大到整个项目,小到一个具体施工过程,管理人员在工程策划中、作业人员在作业前,所有现场人员都按这种管理理念来经营项目、管理过程,企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就会有质的飞跃,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方针。

关键词:施工企业;运行控制;绩效测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

一、整合体系现状

自实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整合体系运行的几年来,我公司按照体系的管理要求,将这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润至公司的企业文化中,使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和工程产品质量均得到提升。然而,我们也能看到体系工作中尙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制约公司发展状大的弊病。

(一)、意识问题

质量体系在我公司已运行十多年,整合体系运行也已有几年,各级人员对贯标的概念应该潜移默化,这种科学的治企理念应该深入人心,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也应该在慢慢加强,由最初被动地接受,经过多年的宣贯,到现阶段应该自觉地将标准的要求作为工作的指南。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同志把体系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不能真正领会到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究其原因有两点:一、公司对体系的宣贯力度还要加大;二、员工对体系认识的普及程度还要加深。虽然各分公司及职能部室的领导对体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在不断提高,但如何将领导意识传递到各级员工,用怎样的方式加强员工对体系的学习和运用,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却是值得各级领导深思的问题。现在公司的施工管理与体系运行的结合并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许多方面流于形式,比如记录控制,很多应该与施工同步产生的资料和签证都有工程完工后补做、补签的情况,甚至到工程达标投产的阶段仍有资料签字不全的现象,客观原因总是有,而不是将找客观原因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这仍说明工程管理和体系运行的结合还存在误区。

(二)、理解问题

程序文件和管理手册,公司所属各个单位和部门均有数量不等的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本,但文件的学习和讨论并没有列入日常管理工作,相当多的员工对于整合体系文件的了解并不多。这跟职能职责的划分有一定的关系,好象体系工作就是安全和质量部门的事情,其他人都与此无关,平时的学习更是不可能自主进行。这就导致员工自身并不知晓他的职能职责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关于质量、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关于环境方面的内容,他应该怎样工作才符合了体系对于自身所处岗位的要求。比如对危险源的辨识,我们施工企业危害和危险因素众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进行充分的危险源辨识和合理的危险源评价显得尤其重要。但我们有个别工程在施工策划中并没有按本工程特点以及地形地貌的不同情况认真地辨识危险源,而是照本宣科地将以往工程的辨识版本拿来套用。对于辨识出来的风险就更谈不上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综合考虑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发生事故导致的后果三方面的指标来定级。这些都说明对于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

(三)、资源问题

公司现有的审核人员中,有一部分是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骨干,虽然他们具备体系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的经验毕竟有盲点。内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致使审核深度不够,对关键要素的审核难以发现不符合。比如:对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和职业健康安全的专业技术要求了解不多,不具备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危害辨识、风险分析和评价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很少,又没有安全工作的经历,在审核中对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是否充分、有效,作业活动中危害辨识是否全面等深层次的问题很难发现。所以,对审核员的专业能力应该严格把关,如果能有一些既懂项目管理,又具备体系理论知识的人员充实审核员的队伍,那么对工程项目审核的深度和广度将更有利于整个体系的持续改进,否则将造成审核员的实际专业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审核范围的需要。

(四)、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分析工作一直是我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而统计分析则是对策划及实施的一次评审。它既能总结策划及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也能找出相对不足和薄弱点加以改进,在下一个循环中早预防、早控制,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和实际操作水平,所以对工作情况的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提高工作质量的手段。将统计、分析的问题伸展至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如果都能对部门工作做一些阶段性的统计、分析以及绩效测量的分析,对于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职责划分问题

目前,公司运行的整合体系归属两个部门管理,即质量体系由质管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体系由安监部负责。虽然体系间有很强的兼容性,但两部门因为职责分工的差异等等具体情况,使得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机制缺乏,从而影响所有体系运行工作效率的高低,并且关系到管理执行的效果。

二、改观现状之对策

(一)、建立机制,组织宣贯

结合公司实际,落实管理职责,公司各部门职责要明确,公司各部门与项目部之间、项目部各职能组之间以及相关人员职责要落实到位。建立整合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对体系运行情况制订相应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并进行周期性评估。

宣贯培训是保证体系运行的重要工作,各分公司要注重职工的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工作。培训要因人而异,对管理人员来说,侧重于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宣贯、法律法规的学习及个人的管理职责,了解应该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对于作业人员来说,应侧重于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熟悉本岗位的控制要求和应急、响应措施,使其知道应该如何操作、有哪些重大影响因素、个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目标做出贡献。

(二)开辟专栏,全员参与

在公司内部网站开辟体系专栏,以保证各级员工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找到所需的关于体系的资料和知识,利用员工的学习和经验沉淀以及相关管理知识的更新和传播提升整体意识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三)专人指导,持续改进

选派专人到相关机构进行体系知识的培训,并让他们组成专家网络,定期到公司内部各分公司及部门进行知识理解和需求的调查和指导,既为体系现有运行状态提供数据支持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改进措施,同时也可考核公司各级单位及员工对体系要求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评估考核的依据。

(四)、收集法规、识别风险

收集适用于本企业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建立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相关部门组织学习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贯彻执行。公司应组织检查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定期评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有效性。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按施工过程充分识别所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出重大风险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建立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一览表及重大风险和环境因素清单。

(五)、监视测量、信息沟通

公司应对顾客满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因素等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注重主动的监视和测量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执行情况;程序、方案实施情况等。

做好体系运行相关内容和内外部信息沟通与交流,对顾客、相关方关注的问题优先考虑,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相关人,为过程的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六)、内部审核、纠正预防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每年组织质量、安全检查是促进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上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竞争,中小项目多、工期短,给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检查带来时间上、经济上的不允许,有必要把这项工作和内部审核结合起来。事实上,内部审核是系统的检查,其中包括工程质量和现场安全、环境的检查。对程序、方案、法律法规等执行实施情况的检查,更好地起到预防的作用,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结论

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服务行业,该行业的管理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加上许多项目低价竞标,工期又极其不合理,项目管理已不能像以往按部就班地进行,客观上急需制定公司《施工工艺标准》等文件规范指导施工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不断规范优化施工活动,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