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富宁县甘蔗产业化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浅谈富宁县甘蔗产业化发展

罗忠文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基层人才对口培训班富宁县农环站

摘要:富宁县甘蔗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尽快建立完善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创新甘蔗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推广科技成果,提高产业科技支撑力度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关键词:甘蔗产业/市场环境/科技支撑

甘蔗产业作为原料种植与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的产业,从进入市场以来就开始探索运作:“公司(糖厂)+农户+基地”的模式,公司与农户建立产销关系,带动千家万户市场需要,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本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1.发展现状

我国是位于巴西、印度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面积占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2007年以来,国家继续将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区列为我国2008~2015年的甘蔗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以重点扶持发展,以人口出生率国家食糖安全。在富宁县委政府的高度上,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日榨6000吨的永鑫糖厂,甘蔗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富宁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富宁县甘蔗种植遍及全县13乡(镇),甘蔗原料品质好,无污染,是理想的食糖生产加工基地。甘蔗产业化建设能合理开发利用甘蔗资源,把当地甘蔗资源优势转变为制糖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制糖工业在富宁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调整甘蔗种植结构,推广种植高产、优质品种,切实抓好良种繁育基地、甘蔗良种园、吨糖田建设以及认真实施糖料基地县建设,甘蔗生产有了更大发展,为糖厂提供可靠的原料基地保证。蔗糖业已成为富宁县的重要优势和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甘蔗产业稳步发展

富宁县者桑乡百恩村委会百比村小组共有32户149人,在2011年该村产甘蔗120吨位,近几年通过永鑫公司不断扶持。到2014年甘蔗产量已达2520吨,甘蔗收入100.8万元,户均收入3.15万元,人均收入6765元,短短几年时间,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小洋楼,是远近闻名的甘蔗致富村。在边疆山区,农民有这样的收入是很可观的,甘蔗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70%以上,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经。

富宁县现有40万人口,有13个乡镇,123个村委会1726个村小组,4.28万户,22万多人种植甘蔗,占全县总人口的55%以上,甘蔗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2010年—2011年榨季甘蔗总产量11.7万吨,蔗农总收入4446万元;2011年—2012年榨季甘蔗总产量55万吨,蔗农总收入20900万元;2012年—2013年榨季甘蔗总产量125.14万吨,蔗农总收入47553.2万元,公司上缴各项税金3800万元;2013年—2014年榨季甘蔗总产量116.65万吨,蔗农总收入44327万元,公司上缴各项税金2500万元;2014年—2015年榨季甘蔗总产量92.44万吨,蔗农总收入35127.2万元,预计公司上缴各项税金3800万元。2015年-2016年榨季甘蔗总产量78.66万吨。2016年-2017年榨季甘蔗总产量61.98万吨。甘蔗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来源,公司上缴各项税金占富宁县财政收入的45%以上,蔗糖业的发展,达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

1.3形成较为系统的甘蔗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多年的种植实践中富宁县蔗糖产业逐步形成了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基地联结农户的生产方式。甘蔗产区实行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行划区管理,划定糖料区,根据糖料生产者的意愿,由制糖企业与糖料生产者签订糖料收购合同,大力推行订单农业。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甘蔗产业经营特点是以“公司(糖厂)+农户+基地”为基本组织模式,以甘蔗原料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通过收购蔗农方式结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人事甘蔗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

1.4甘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蔗糖产业是富宁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循环经济是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糖厂的建设与发展带动大批农户参与种蔗,使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得以脱贫致富,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甘蔗产业带动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带动饮食业发展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培植了一个产业,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富了一方人民群众,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对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存在问题

2.1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富宁县无专业的从事甘蔗生产队伍和机构,只是从各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和糖厂的农务科主抓甘蔗生产,减弱了对甘蔗生产的指导和甘蔗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管理粗放,单产低

一是部分群众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制约,科技种蔗、科技管蔗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甘蔗下种和中耕管理比较粗放的现象,草草下种、重种轻管,特别是中耕管理期间较为明显,多半群众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投入少,群众生产都是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投入劳力多,不能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工作效率,又不能提高甘蔗单产;二是品种老化、混杂,新的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步伐不快。甘蔗种植品种固定化、且种植比例较大,使得单产和质量双双降低,种蔗效益随之下滑,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少,中熟品种比例过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开榨生产和科学砍运调配。

2.3蔗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水利程度低。蔗区水利建设因爱历史、资金和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配套到位,蔗区水利化程度不高,灌溉面积不多,有收无收,多收少收完全取决于年度间天气的好坏,产业整体抗灾能力弱;二是蔗区道路等级低,土地零星小块,旱地、山坡地种蔗,造成蔗区运距较远、路况较差,除少部分可利用国产、省道和县乡公路运输外,90%的道路是制糖企业修建、蔗农维护,投入严重不足,道路维护能力弱,多数路段为晴通雨阴,在砍运榨期间一遇到降雨就无法运输,导致停榨期推迟,既影响当季效益,还影响下季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2.4糖价波动大,影响群众积极性。由于受市场导向影响,国际、国内糖价上下波动很大,价高时,群众一哄而上,价低时,群众又不愿种植。没有一个比较平稳的价格保护机制。

3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服务机构

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及服务队伍,加强推广及新技术应用,促进富宁县甘蔗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企业利润、蔗农收入和财政税收稳步增长。

3.2尽快建立完善竞争的市场环境

应加快甘蔗生产、销售的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利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锻炼和提升相关市场主体的素质,提高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促进蔗农增强风险意识、科技意识、市场与商品意识,促进产业链相关主体加强合作与联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营运效率。

3.3不断创新甘蔗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根据国家《糖料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企业市场机制的要求,以合同制为基础的契约化管理模式,是售后的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摸索和实践,探索出“公司(糖厂)+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实施效果非常好。对农民来说,一是获得技术的程度提高。由于集中连片种植,改变了以往蔗区小而分散的状况,农民可以获得更完善、更及时的技术辅导和技术支持。二是蔗区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三是收入增加。原料甘蔗价格相比有一定提高,规模效应得以体现。对企业来说,一是原料甘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甘蔗种植,使砍、运、榨更具计划性和合理性。

3.4推广科技成果,提供产业科技支撑力度

科技创新是推进甘蔗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化升级的动力之源。要实现用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手段。建立和完善甘蔗科技推广和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在甘蔗优势产区创建一批专业村寨、甘蔗科技示范场,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加强蔗农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科技的本领。甘蔗生产机械化是提高产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3.5创新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进一步完善价格的形成机制。在收购价格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制糖企业的参与,也要有蔗农利益代表的参与,多听取蔗农意见,在充分考虑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同时不要考虑甘蔗品种差价、甘蔗与其他农副产品的合理比价等因素,合理制定价格,维护各方利益。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产业化经营主体在经营环节上实现利益平衡的手段和工具。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多样化,无论哪种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

3.6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

在提高对发展蔗糖产业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产业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协调各部门支持蔗糖产业发展。

3.7加大扶持力度

在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蔗糖原料生产扶持力度的同时,政府每年也要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支持蔗糖产业发展。重点在基地建设、良种推广、技术普及、蔗区道路维护等方面进行投入。引导蔗农参加甘蔗种植保险,增加蔗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帮助企业协调好银行贷款,完善企业对甘蔗种植的扶持措施,加强对蔗糖产业发展实行项目配套扶持力度。

3.8搞好产业规划布局

一是从大局规划布局产业,充分考虑各产业间的关系,既要根据需要,也要结合实际,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良种化种植,二是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兼顾蔗农利益,要通过继续保护农民利益。要通过继续扶持种植和实行甘蔗最低保护价收购,继续保护农民利益;三是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高蔗区生产的水利化程度;四是改革耕作程度,在合理规划布局前提下,实行作物轮作及推广甘蔗间套种等,逐步探索一条提高甘蔗生产效益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