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毛洪波

(哈尔滨市,阿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发生原因;;有效防治

引言

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

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对于单只个体幼虫来说,通常要蜕皮4~7次,也就是5~8龄才结茧化蛹,雌虫比雄虫多1次。松毛虫的茧呈现椭圆形,身体表面有毒毛,从初期到后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茧化蛹的过程需要经过3d,蛹以棕褐色为主。成虫长度在20~35mm之间,翅展45~85mm,多为黄褐色,雄体长度高于雌体,蛾体与前翅有明显的斑纹,假死性和趋光性特征较为明显,产卵会选择在中龄林中,存活时间在4~5d,产卵1~5次,其中产卵最多的则出现在第一次。

2松毛虫的发生原因

2.1群落被破坏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之前稳定的生物链平衡关系被打破,致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植被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下降。另外,人工林的种植为害虫的发展繁衍提供了食物供应,天敌种类数量减少,为松毛虫的出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2.2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松毛虫突发。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使得极短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暖冬的出现为松毛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降水量变化增加了松毛虫虫卵孵化的成功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松毛虫大量繁殖,最终造成松毛虫频发突发。

2.3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测报方式不够先进

由于诸多山谷和山脊特殊的地形地势,不能设立踏查线路与标准地,再加上山区树木普遍较高,生长高度大都在10m以上,林木枝繁叶茂且枝盘数量较多,单凭肉眼很难观察;若采取振落法或虫粪调查法,因地层表面覆盖太多植被,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若选用下树调查法,准确度水平难以保证,只有大面积松毛虫繁衍时,林业工作者才能发现虫害,使得防治工作效率不高。由于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再加上测报方式缺乏现代化水平,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松毛虫,为其的繁殖蔓延提供了充足时间。

2.4人类活动影响

大量含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得酸雨天气频发,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为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天敌的繁育减少,增加了松毛虫的存活率,地块分散为松毛虫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人类深入到林地活动加剧,使得林地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客观上为松毛虫长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5林业管理松散

林业管理人员只将植树造林工作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这是松毛虫虫害出现的主要原因;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树木和树木产品携带松毛虫虫卵、幼虫和蛹,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松林地域;未重视起森林生活多样性的建设,使得林区难以形成鸟类、昆虫类和微生物类天敌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3、松毛虫有效防治

3.1加强营林管理

加强营林技术,尤其是做好人工林营林管理,积极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条件,还能降低成本投入;营林中积极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相关实践经验表明针阔混交林可以降低松毛虫对林区的危害;做好营林后林间的经营管理,合理密植,做好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植物,确保林木快速生成、郁闭,不断提升自身抵抗松毛虫等虫害的能力。

3.2松毛虫生物防治

以菌治虫,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手段。主要是选择在高温、高湿季节将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组成的菌液喷雾,喷洒到林木间,会使松毛虫4~6龄幼虫死亡率高达80%~90%,尤其是针对3~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以鸟治虫,根据调查表明,在松毛虫危害区域内仅鸟类兼食松毛虫幼虫和卵种类就有20多,其中喜鹊、雅雀、杜鹃、啄木鸟、大山雀等鸟类的作用最大。因此,应保护好这些鸟类的巢、卵或者通过人工挂鸟巢的方式吸引鸟类,为鸟类的繁衍提供条件,降低松毛虫的繁衍速率和危害程度;以虫治虫,松毛虫的天敌昆虫主要以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主。前者主要有蚂蚁、螳螂、胡蜂、蝽象等;松毛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包含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松毛虫进行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松毛虫的效果超过了80%。

3.3物理防治

选择人工捕杀,在树木较矮且虫害面积零星分散区域,将卵块或蛹茧通过人工方式摘除,或者是直接捕杀幼虫;毒杀幼虫,在春季幼虫未危害树木之前,可以将除虫菊酯药剂等药剂涂毒或制成毒绳涂在树干上,对上树的幼虫进行毒杀;灯光诱杀成虫,因成虫的松毛虫具有趋光性特征,在成虫期选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结论:

综上所述,松毛虫现已成为松林危害的严重害虫,威胁到松林的资源安全,由于突发于松树林中,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破坏了生态平衡,给林业资源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应当全面掌握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原因,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治理中应始终遵循以生态环境平衡为辅,以预防、依法、健康为主的原则去治理松毛虫虫害。

参考文献:

[1]庞正轰.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

[2]张存立.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18-19.

[3]陈伟琴,李永亮,廖战武.两种药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试验[J].广东农业科

学,2010,(01):57-58.

作者简介:毛洪波(196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本科学历,副高级工程师,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