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观察

金玉梅

金玉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式剖宫产术对前置胎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行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式剖宫产,对照组给予常规剖宫产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有效降低了手术时间,保障了母婴的生命安全,改善了预后质量,促进了病情的快速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式剖宫产术;前置胎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128-02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前置胎盘发生率越来越高,该疾病主要指孕期28周后,胎盘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内口,是造成孕妇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临床中多见的妊娠期并发症。药物流产、多次妊娠等方面是引起前置胎盘的主要原因,其中多产妇、经产妇是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不仅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还容易引起不良妊娠结局[1]。因此选择有效、安全的方法治疗前置胎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择92例行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观察改良式剖宫产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行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9.1±0.9岁;20例经产妇、26例初产妇;部位:31例头位、15例臀位。对照组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9.2±1.0岁;21例经产妇、25例初产妇;部位:32例头位、14例臀位。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指征者;(2)B超检查显示单胎者;(3)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切口处伴有血管撕裂出血者;(2)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伴有软产道裂伤出血者;(4)近期行抗凝剂治疗者;(5)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6)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7)伴有精神、意识障碍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显著(P>0.05)。

1.2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剖宫产术:麻醉后,在下腹上方两指部位行一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完全显露腹直肌前鞘后将其游离,依次打开腹膜、膀胱子宫返折膜,然后刺破羊膜并排出羊水,待胎儿娩出后,缝合切口。(2)观察组行改良式剖宫产术,操作过程为: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部行一切口,并用手撕开脂肪层。切开筋膜,游离腹直肌,然后撕开腹膜,完全显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浆膜层并沿下缘剥离。横向切开肌层并向两侧钝性撕开约6cm,然后于两侧外上方行一切口。若病灶位于切口周围,则临床医师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动作幅度过大以免胎盘被过早剥离而提高术中出血量。待胎儿娩出后,应快速剥离胎盘,采用可吸收线依次缝合子宫肌层、筋膜、皮下组织。若术中发生宫缩乏力,且使用药物无明显效果后,则应及时加用B-Lynch缝合术;若上述处理手段无效,则可考虑给予子宫切除术。

1.3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2)术中出血量;(3)新生儿Apgar评分;(4)首次下次活动时间;(5)术后排气时间;(6)住院时间;(7)拆线时间;(8)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2±3.8)min、(372.0±24.4)ml;对照组分别为(72.5±4.0)min、(689.7±38.5)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新生儿情况分析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4.8±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6±0.7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术后情况分析

两组首次下次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VAS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流产是导致前置胎盘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前置胎盘已经成为威胁全球育龄期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类疾病主要是指胎盘附着于宫颈内口或子宫下段部位,且往往出现于妊娠28周后。无诱因、无痛性阴道出血是该类疾病的主要表现[2]。如今,临床中较多选择剖宫产术治疗前置胎盘,然而常规剖宫产术较难完全对子宫下段进行扩张,极易发生角部撕裂等情况,进而使子宫动脉分支受损,不仅提高了术中出血量,另外也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所以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受到限制[3]。

本研究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主要是在Stark剖宫产术的基础上再次简化了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选择钝性器械切开皮下脂肪,不仅降低了出血点,另外还可防止两侧静脉受损,有利于术后快速止血;(2)因子宫下段切口处较高,应选择子宫周围切口,这样可改善附近肌肉张力,降低缝合针数;(3)切开病灶后,及时升高床头以避免羊水回流;(4)关腹时采用无缝合结扎,不仅有利于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也缓解了术后疼痛感,促进了病情的快速康复。本研究改良式剖宫产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简化了开关腹的手术操作,使缝合、结扎止血等操作时间显著变短,降低了手术的创伤性;(2)临床医师可于直视下切断筋膜,可有效防止腹直肌受创出血,同时解剖时结合剪撕切等方法,从而减小了膀胱下推引起的出血;(3)待胎儿娩出后,迅速将胎盘剥离,这可大大降低第三产程时间,而且有利于及时关闭腹腔,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4)术中无需腹膜实施常规缝合,从而使术后腹膜不会出现张力,大大改善了切口疼痛程度,有利于降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5)手术时间短,从而减小了盆腔暴露时间,有利于增强胃肠蠕动能力以免术后脏器出现粘连;(6)利用撕拉方式处理皮下脂肪切口,有利于避免腹壁浅层血管受损。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之,改良式剖宫产术有效降低了手术时间,保障了母婴的生命安全,改善了预后质量,促进了病情的快速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桂兰.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85):14-15.

[2]刘海梅,黄小芸,廖莉君.子宫下段压迫式缝合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39-42.

[3]赵丽.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6,35(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