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产房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

刘锦玉余玲玉王丽芳

刘锦玉余玲玉王丽芳(福建省宁德市医院产科福建宁德3521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311-01

【摘要】目的探讨产房护理安全隐患。方法通过对产房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找出管理对策。结果保证产房各项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产房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产房是医疗单位高风险区域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及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产房护理质量管理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母婴安全。因此通过对产房安全隐患的分析,并做出管理对策尤为重要。

1产房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因素①我科助产士年轻化,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对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预见不够。②我院为教学医院,实习生及进修生多,教学任务重,由于带教问题引起的安全隐患影响着护理安全。

1.2产房工作性质与人力资源的矛盾助产士工作性质独立性强,承担着孕妇入院产前检查,产程观察,接生等,夜里值班助产士相对少而且分娩时间的不确定性且多半发生在夜间,经常面临急产、难产和抢救的情形,使产房成为医疗事件高发科室[1]。

1.3复杂的护患关系家属的不理解,对助产人员的投诉,部分助产士对产妇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而引起产妇家属的反感,对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焦虑,恐惧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不满,这些都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4技术因素产房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强,助产士的临床工作经验及技术水平将直接影响母婴安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意外发生。

1.5无菌技术产房工作环境要求严格,对空气中的细菌数要加以控制,以达到生物洁净的标准,但产房内医生,助产士,产妇,卫生员,实习学生的进出频繁,活动性大,其鞋,衣物,被服都与产房内环境的空气洁净度息息相关。无菌技术操作也是管理的环节,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水平不等,从而导致管理难度。

1.6产房人员的职业暴露由于传染性产妇的增多,血液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助产工作均与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密切接触,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2]。

2管理对策

2.1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带教产房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医院及医务人员安全,也关乎母婴安全,产房助产士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及医院制定的《制度汇编》,加强对助产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专项培训,尤其对新助产士应设有严格的规范化培训计划,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把安全第一作为护理活动的重要价值取向,将安全管理纳入目标管理。提高产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选择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进行带教,并加强实习生进修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对实习生进修生定时组织学习并进行考核。

2.2人力资源合理应用根据产房工作的特殊性对产房实行弹性排班,以避免孕妇分娩不确定性及多发生在夜里引发的护理矛盾。待岗班护士随叫随到,减少安全隐患;根据产房工作性质适当增加产房工作人员的配备。

2.3更新观念加强对产妇、家属的沟通加强助产士的沟通能力,对部分沟通能力欠佳的助产士给予引导,教会她们学会换位思维:⑴每月定期对产妇问卷调查反馈,对优秀助产士给予表扬,并与年度优秀、先进挂钩,对服务态度欠佳的助产士给予批评教育。⑵让有爱心、细心、耐心、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助产士进入产房工作。⑶开展导乐分娩,为产妇提供一对一的全程陪伴护理,加强与产妇及家属的沟通。

2.4严格安全管理制度①护士长要求定期组织学习,强化助产人员的专业行为,了解助产士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产房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卫生人员的检查督促,做好无菌物品及器械抢救物品的准备情况,及时了解产房内动态。②产房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程序,减少差错事故,保证母婴安全。③助产专业专科性强,不同于护理专业,助产岗位对助产士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对助产士通过专门的继续教育进行培训指导,助产士除了须熟练掌握护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应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外,对于胎心监护、新生儿窒息复苏等操作,也必须熟练掌握以便在工作中应用自如。

2.5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助产人员在产妇进入产房后要对其情况进行了解,仔细查阅病历,对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安排在隔离待产室隔离产房,做好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一旦出现职业暴露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并报告护士长,按职业暴露处理。

3小结

通过加强产房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强化业务学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增强了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有效保证了产房整体人员素质,保证医疗安全。并且护士的自身价值,护士及医院的形象得到提升,赢得社会的信赖,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钟尧仙.妇产科护理中相关法律问题及探讨.护理研究,2005,20(1):185-186.

[2]魏碧蓉,柳岚.产科医疗高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1):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