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医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医思维

吕革葛

吕革葛(中共重庆云阳县委党校重庆404100)

[摘要]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周易》与中医理论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

部分。两者都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产生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故在中医从经验的积

累升华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哲学的指导,《周易》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了中医

的理论思维。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传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20(2015)10-

242-02《周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居于群经之首的崇高地位。从某种意义上

而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中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尤其是中医学整个体系的建构受到了易学的巨大影响。所

以我们强调医理与易理相通,无疑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也是当今中医研

究和发展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大概而言,我认为《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

现为下文几个方面。

1.《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周易》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纷

纭复杂的现象从哲学高度予以归纳和概括成“天人合一”这一核心思想。“天”指的是宇

宙自然,“人”指的是人类社会,前者为“天道”,后者为“人事”而浸润于传统文化母体的

中医,无疑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观念的洗礼,从而形成了极具有

东方文化色彩的医学整体观。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在《周易》“天人合一”整体

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中医特别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社会之间的密切关

系,将人与天地自然社会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在:(1

)天人同气。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人

只不过是一气的不同存在形态而已。(2)天人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事实上,中医学非常强调将人体置

于天地自然社会的总联系之网中加以考察和认识,来建立其生理、病理模型,并提出相

应的诊治原则。于是,法天则地和顺应自然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一大原则。灵枢·本神

亦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

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周易》的阴阳和谐观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周易》非常重视阴阳之间的和谐统一

,它认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生机与活力。这种《

易传》的中和思想在《周易》中的《既济》卦的爻位配置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既济》

卦中六二爻与九五爻正好是刚中与柔中彼此相应配合,即中且正,“中、正、和”三者在

《既济》卦的爻位配置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阴阳协调,刚柔相应,是六十四卦中最理

想、最完美的象数形式。而这种强调阴阳和谐

的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就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阴阳学说,用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

,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对中医理论有巨大影响,可以说阴阳学说做为一个辨证思维

的总纲,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思

维。阴阳思维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

应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应的阴阳两

部分。《素问·金匿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

、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肤,三焦六腑皆为阳”。这一段说明在中医

的理论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

含着阴阳的对应统一。

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与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

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阴阳是互根

互用的,又是互为制约消长的,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疾

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胜偏衰,所以无论疾病的

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

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这一点很明显受到《周易》强调阴阳和谐与平衡理念的强烈

影响,可以看做是《周易》“中和”哲学在古代医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应用与体现。既然

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那么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

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以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复

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这一治疗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完全脱胎于《周易》强调阴阳

平衡的哲学思想。

3.《周易》的辨证法思想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周易》的“变易”思想,对中医的

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影响极大。整体而言,阴阳之消长转化,寒热之多寡

、虚实之演变、气血之盈亏、正邪之进退等,都具有“变易”的特点。运动是自然规律,

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的每个细

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会患病。所以中医学非

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思维来指导防病治病。正是如此,中医在“变易”思想的基础上就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4.结语综上所述,《周易》哲学对中医理论体系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影响是巨

大的,本文仅就其中几方面的重要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由于《周易》与中医学的密切

关系,很早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近些年来,关于中医和易学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了

易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进行医易研究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对包括

《周易》在内的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理论关系之间的探讨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

来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为祖国古老中医学的现代化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参考文献:

[1]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J.商务印书馆,1931.[2]清·孙星衍.周易集解[M].

上海书店,1988.[3]王庆宪.中医思维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刘

玉平.《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3).[5]张其成.论中

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