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怪病多痰

/ 1

浅谈怪病多痰

柳婷薛宝利

1、烟台桃村中心医院山东栖霞265301;2、海阳市朱吴镇卫生院山东海阳265136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痰的致病特点,结合临床实践验证了怪病从痰论治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得出了临床一些所谓的怪病,依据辨证,从痰论治的治疗思路及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才是治痰之本。

【关键词】怪病多痰;浅谈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症较多,故有“因病生痰,因痰致病”一说。中医所说的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可见的痰浊,即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理产物,如脓液、水液、痰液、鼻涕、白浊等分泌物和渗出物;一类是无形不可见之痰,可见于不明原因、病机复杂但症状具有痰的特点的一类病症,或以痰为发病原因的一类病症。所谓怪病系指一些病情及症状错综复杂的病症,因其病机每与痰有关,其症状或可见有形之痰,但以无形之痰为多,故有怪病多痰之说。

这类怪病虽然症状奇特,但有共同特点如下:

1、因其难以速愈,故病程一般较长。

2、症状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痞、困、重、麻为主。

3、所发肿块,一般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

4、病位广泛,无所不至。

5、脉象弦或滑,舌苔多腻。

上述特点与“痰”不无联系。痰性粘滞,故病情缠绵,不易速愈;痰属阴邪,故结块不红不肿;痰浊阻遏气机,影响气血流通,故有闷、胀、麻、重之感;痰随气行,无所不至,故发病病位不一。总之,凡见上述诸症,其病机都与痰有关。

现结合临床谈几点体会:

1.怪病多痰,其痰为标,本质为脏腑功能失调。《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痰非怪病之因,而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而治痰为治标,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才是治本。

例1:孙××,男,56岁,公司会计。平时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困重,精神疲倦;不论任何场合,只要静坐一会儿就会呼呼大睡;无咳嗽咳痰,大小便正常。血压正常,全身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舌苔白腻,脉弦滑,左尺沉弱。辩证系痰蒙心窍,清阳不升所致。方用三生饮加减,服10剂后,症状均减轻。但停药后,诸症复发。予原方加白术、淫羊藿、附子等健脾温肾之品。经治三个月后,诸症悉除。

体会:此例怪症,初以温药化痰,症状改善,然疗效不稳定。继之加用健脾温肾之品,调治脏腑阴阳,标本兼顾,竟奏全功。由此可见治病必求其本。

2.怪病多痰,痰之为病,必由原先有病而生痰,故治病当辨病以求其因。《医学正传》:“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支饮、留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可见治痰不求其因古已有之,所以临床上对一些初看似痰的病症,从痰治而不应。《景岳全书》指出:“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使臂、灌叶以救根者乎?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矣。”此言甚是。

例2:患儿刘××,男。3岁时经常感冒,气急痰鸣。6岁时来诊,发作尤甚,时有神志昏糊,言语不清;左上肢活动不灵;每月全身抽搐3—4次,多因情绪激动或气候变化而诱发;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无外伤史;从小多病,呆滞,不爱活动,发育较差。住院期间,用化痰开窍药,略有缓解,但不能控制复发。神经内科诊断为脑发育不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诊为肾虚不能充髓,因而髓海空虚,中气不足,故精不上承,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方投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鹿茸、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调治三个月,病情得到控制。后给予健脑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诸症未再复发。

体会:此例可称怪病,且有痰浊之证,但单纯从痰论治虽有近期疗效,仍难免复发。后从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加用填精补肾、健脾益气之药,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张德英.痰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黄振鸣,黄永源.奇难杂症续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