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历史课堂因灵动而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让初中历史课堂因灵动而精彩

杨保民

杨保民

山东省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去展示自我、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教师要探索灵动学习的途径,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确立灵动学习的研究课题,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历史课堂;灵动学习;学生

一、灵动学习课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被动的学习者,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待教师去开发。基于这种认识,我就尝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历史课堂教学,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确立灵动学习的研究课题,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历史课堂不再是蒙受“压力”的课堂。

二、灵动学习内涵的思考

1.新课程理念要求

灵动学习是实现新课标“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的理念。

2.学生主体化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灵动学习探究的途径

1.灵动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多种资源

(1)创造性地改变教学手段。

历史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循序渐进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讲授新课时,尤其要重视从学生的视角认识历史。教学中,教师按照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创造性地加工。研究历史和其他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如我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把教学方式设计成语文课堂,即“看图片说感悟”,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认识感悟中深刻了解“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

(2)多样化地挖掘生活资源。

历史知识是人类自产生至今的真实记载,历史人物的思想、历史事件的因果都可与现实联系。因此,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选取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灵动问题情境,体会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学习《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一课时,学生理解了决定汉朝的“和”与“战”的是经济实力,我就直接与刚刚发生的“钓鱼岛事件”联系起来,借此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挖掘,历史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灵动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实施探究活动

历史教学应该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我就设计这样灵动的教学过程:

(1)在游戏中形成问题。

一开始我说:“宋元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下面就来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我们来进行以组为单位的有效阅读比赛,阅读结束后抢答问题。哪组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为阅读的效果最有效,好吗?”比赛结束后我就让学生谈谈怎样才会最有效地读。在这里,我通过学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有趣的阅读比赛中学生自主地总结历史知识要点。学生好像不是在上历史课,而是在进行一次语文的阅读活动,在比赛中获得知识。

(2)在冲突中形成策略。

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比赛后,我接着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当“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代言人,让他们为自己代言的对象进行解说,由于存在人数的差异,我最后宣布“火药”组获胜,这下学生可有意见了,大呼不公平,人数不一样不能比出高低。我就因势利导,那该怎么比呢?学生指出:应该看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人数多少来定胜负,创设了不公平的情境,让学生在无中生疑,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投入有效的思考中。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了四大发明的探究过程,实现了新知的自主建构。

(3)在交流中激励成功。

在历史教材中,很多的历史史实被压缩了,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就设置一个历史探究平台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如:在这节课中我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为科学家“沈括”与“郭守敬”配上一组对话,想古人之所想,为古人之所为,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各组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大家畅所欲言,富有创意的问题闪现了。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这种探究成为学生学习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3.灵动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升思维水平

(1)拓展思维的广度。

灵动教育的核心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我们的教学不教学生“问”的方法,灵动地课堂教学应启发学生“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让“问”脱离传统的模式,这样才能开拓思维。怎样才能做到呢?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中,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关于拿破仑的教学资料:图片、录像、书籍。要求学生在观看资料后对拿破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进行自主评论,随后开展辩论性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对拿破仑的正确看法。“求异”蕴藏着创新,蕴含着灵性。只有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炼思维的深度。

教学中把学习内容放置于一定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把当下的情境与多方面产生联系,另一方面更需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当前情境中的隐含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一开始屏幕上就出现美丽的圆明园全景,学生很有兴趣地欣赏着。大家一致对圆明园的景色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接着我说:“圆明园的景色确实是美,可是,你们想知道圆明园现在的景色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巧妙地设置疑问,埋下挑战的伏笔,使学生带着追根求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这节课的探索阶段。

总之,灵动的历史课堂要求教师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引领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