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文化的危害与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腐败文化的危害与治理

李芳

摘要:腐败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古今中外历来都有。近几年来,我国加强反腐力度,反腐措施愈来愈严厉,反腐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腐败事件仍层出不穷,腐败由个案向窝案发展,由官场腐败向大众腐败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开始从新的视野即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腐败问题。反腐败不仅需要制度反腐,更大程度上还要在社会中形成防止腐败蔓延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预防、制止腐败,即文化反腐。

关键词:腐败;腐败文化;危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2-0113-02

作者简介:李芳(1984-),女,江西宜春人,教师。

腐败是一个大毒瘤,侵蚀着我党执政的根基,影响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2003年以来,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百万元以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高达5929件,其中以陈良宇“上海社保基金案”和“湖南郴州窝案”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如何认识、处理、防止腐败问题,就成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腐败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腐败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一套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腐败文化的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内心深藏不露的一套与社会公认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对立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腐败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腐败群体成员间流行的行为方式。腐败主体失去内在的道德约束之后,接下来就是突破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施行腐败的行为。在腐败群体内部,起初是一些人暗中各行其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心照不宣、大家“彼此彼此”的风气。这样,腐败就成为群体内部“流行病”和“传染病”。腐败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是得到默认和遵守的处理群体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比较典型的是“利益均沾”、“共同腐败”;出了事情,要么是“官官相护”,要么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在这样一种内部规范的约束和支配下,腐败群体内部轻则形成各行其是、心照不宣、互相拆台的松散关系,重则形成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分享腐败所得的生存机制,从分散的腐败分子发展为有组织的犯罪集团。

二、腐败文化的危害

首先,腐败文化为腐败政治、腐败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在一个腐败政治、腐败经济大行其道的不良社会里,腐败思想意识就会不自觉地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价值取向,人们的行为思想不自觉地要受到腐败毒素的污染,腐败文化也就必定要应运而生。腐败文化又为腐败政治、腐败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要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必然要反作用于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即腐败政治和腐败经济。腐败文化使腐败行为道德化和普遍化,为腐败政治经济提供思想文化支持。因此,腐败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必然会进步加剧社会腐败政治、腐败经济的恶化和蔓延。

其次,腐败文化败坏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新的腐败主体和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和温床。腐败文化的猖獗必然会败坏社会风气,使真善美的社会氛围遭到破坏,假丑恶的不正之风四处流行。这样的社会风气最大的恶果之一是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熏陶,而在一个腐败文化盛行的社会里,青少年无疑是“伴随着腐败成长”的一代,社会腐败文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时时刻刻地毒害着他们,久而久之,可怕的腐败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在腐败文化盛行的社会风气里,某些青少年在他们成人后不会有腐败行为,不会成为新的腐败者。

最后,腐败文化使一些人形成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从而腐蚀了他们的社会信仰和民族精神。今天,相当多的清醒之士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看到了腐败文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用实际行动与之相抗争,他们的行动是值得我们高度敬仰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腐败文化的横行霸道,一些人变得屈服和悲观,他们开始“现实”起来。他们认为诚实、正义、善良等真善美的东西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虚假的、丑恶的东西笼罩一切。金钱决定一切,权力拥有一切。在这样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指导下,他们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从而也失去了社会信仰。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社会信仰的人绝不可能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这种状况的恶化必然使我们面临严峻的信仰危机和民族精神危机。

三、腐败文化的治理

1.加大反对腐败文化的宣传,纠正腐败认识的误区。应该说,老百姓对腐败是深恶痛绝的,他们是腐败的最大牺牲者,也是党和政府反腐败最坚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我们也经常听到老百姓对腐败怨声载道,但他们在对别人的腐败唾骂的时候,并没有对自身的腐败行为进行彻底的唾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理解腐败的内涵和外延,总以为腐败是官僚们的特权,没有意识到自身也存在着腐败观念,不懂得自己的某些所谓“灵活”、“变通”也是腐败。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反腐败文化的宣传,要让这些人意识到腐败文化的危害性,意识到自身的腐败观念,意识到自己因受腐败文化的毒害而扮演了腐败的角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意识地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蚀,并自觉地摒弃已有的腐败观念,自律好自身的行为,和腐败作彻底的决裂。

2.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腐败文化像一股毒流,流向社会的各个角落,严重败坏社会道德风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丑恶的社会风气和腐朽的文化价值理念。要加强对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各种不正之风的抵御力和免疫力;要积极颂扬像焦裕禄这样的“清官”,增强人们群众对党和社会的信任;要大力宣传平民百姓中敢于同官僚主义、腐败行为作斗争的刚正不阿的正义勇敢精神,培养人们敢于同腐败斗争的坚定意志;要鞭挞一切社会生活的假丑恶的现象,让真善美的社会价值理念占主导地位,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让一切腐败行为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样的社会局面,让腐败无藏身之地。

3.加强法制教育,加大腐败惩处力度。腐败行为主体在实施腐败行为前,必先经历激烈的内心冲突,这个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较量、对法律的畏惧与侥幸心理的较量。后者战胜前者,行为主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便完成了由正直向堕落的蜕变,然后才有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防止腐败发生和治理腐败文化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强化道德与法制教育。通过系统的、经常的、深人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官员行为准则教育、预防与惩罚腐败的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行为主体价值观结构中的正面力量,强化正反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紧张,强化主体对腐败可能招致的惩罚的恐惧,使他在受到腐败的诱惑、内心发生矛盾冲突时能够以正直战胜丑恶,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4.加强制度建设。每种制度都有相应的文化作基础,同时也产生和强化着相应的制度文化。腐败文化作为一种反文化,它的形成、存在、流行与体制、制度的缺陷有关。如果体制与制度为某些社会群体提供了广泛的权力而又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制约机制,就会使这些群体形成高踞于社会之上为所欲为的专断的行为模式,使大面积的腐败成为可能。如果制度公开承认或默许某些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而损害社会公正,一方面,这些群体的成员会视腐败为正常,另一方面,会打破社会心理的平衡,使另一些人以在制度外谋求补偿的方式寻求所谓公正与平衡,从而产生新的腐败和腐败的“攀比”。因此,治理腐败和腐败文化,必须在深入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制度创新与改革。抓住了制度创新与文化治理,腐败问题才可以得到遏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吴丕.中国反腐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岗峰,等.走向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败[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陈卫东.腐败控制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