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临床医师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

胡桂林

胡桂林(江西省高安市灰埠镇中心卫生院330804)

【关键词】中成药、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53-01

随着中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成药在很多医疗机构尤其在中医院和基层卫生院临床中广泛使用,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临床医生,尤其是以西医为主的医生,在中成药的使用中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主观象使用,随意性较大,由此造成疗效不佳,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大家都知道中医药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辨证论治”,笔者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结合3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一些中成药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供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参考。

一、要准确掌握中成药的名称

1、有些中成药从其名称上就大概可以了解到其主要的功能、主治,如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又如小儿咳喘灵颗粒:主要用于小儿嗽嗽、气喘,但咳嗽气喘有寒热虚实,该药主要用于热证、实证(请注意鉴别证与症及热证、实证的症状),因为从该药的组成:麻杏石甘汤+银花、瓜蒌可以看出该药的主要功效为宣肺、清热、止咳、祛痰、平喘,但该药的功能、主治说明中没有提到平喘,可能性的原因有二个;1、该药的平喘效果不明显,对一些喘证(主要是指呼吸困难)较重者尚需配合使用平喘的西药,2、说明书印刷排版时遗漏,但这种可能性较小,因武汉健民是目前国内知名厂家。以上仅略举2药,类似药品还有很多,如:喉疾灵、幼泻灵、健脾丸、健儿清解液、养血安神片、补脾益肠丸、跌打丸、活血止痛胶囊、壮腰健肾丸、石淋通等等。

2、其次有些中成药从其名称上还可大概了解到该药的主要药物组成,如:藿香正气丸、黄连上清丸、蛇胆陈未、牛黄蛇胆川贝液、板兰根冲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草珊瑚含片等等。

3、还有些中成药从其名称上既可了解到其主要的功能主治又可了解到其主要的药物组成,如:绿梅止泻颗粒、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柏子养心丸、牛黄解毒片等。

4、还有一些中成药使用了西医或中西医术语命名,如:肠炎灵、急支糖浆、维c银片等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命名是不规范的,或者说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成药了,这类药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国家药典委员会已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成药说明书中出现“抗炎、抗菌、抗病毒、降压”等字眼。

二、要全面掌握中成药的药物组成

1、绝对不能遗漏任何一味药,否则有可能导致药不对证,影响疗效,如蛇胆陈未与蛇胆川贝未,都有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前者化寒痰,后者化热痰。

2、要特别注意一些含有西药成份的中成药,因这类药大部分都含激素类、平喘类、解热镇痛类等西药成份,使用这类中成药要特别注意其中西药成份及其剂量和毒副反应以及这些药与其他西药合用时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如:坐骨神经痛丸含解热镇痛、激素类药;又如;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小儿咳喘灵冲剂都含有麻黄,要注意不能与西药氨荼碱类药品合用,否则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

三、要看清楚说明书中的药品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有效期等

中成药虽然副作用少,一般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并不等于就没有毒副作用,因此切不能认为中成药就可以不按量、按次服用,否则同样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鲜沥口服液(祛痰灵)主要用于清热化痰止咳,其小儿肺热咳嗽痰多常用,因其性寒,如多服会导致小儿脾胃虚寒,引起纳差、厌食等症状。

四、要学会辨证运用中成药

中成药是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的各种丸、散、冲、片、膏剂等,其实质都是中药,因此使用时就要辨证论治,最基本的要掌握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的寒、热、虚、实。现在我院临床上最常用的中成药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解表类,如维c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感冒咳嗽冲剂等用于热证(风热感冒);通宣理肺丸等用于寒证(风寒感冒)。2、化痰、止咳、平喘类,如:祛痰灵、(牛黄)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小儿咳喘灵颗粒用于热(痰、咳)证、实证;半夏露糖浆、蛇胆陈皮未、桔红丸、小儿宣肺冲剂用于寒(痰、咳)证、实证。3、清热解毒类,如: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冲剂、双黄连口服(注射)液、清开灵口服(注射)液、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六神丸等都用于热证。4、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如:活血止痛胶囊、跌打丸、云南白药、玄胡止痛片、血塞通、复方丹参片、红花油等。此四类药基本上都用于实证类;5、治脾胃病类,如:三九胃泰冲剂用于脾胃热证、实证;木香顺气丸用于脾胃寒证、实证;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虚证、寒证。6、滋补心脾(胃)肝肾、气血类,如:各种地黄丸、归脾丸、健脾丸、黄芪口服(注射)液、四君子丸、十全大补丸、壮腰健肾丸、养血安神片、复方阿胶浆此类药基本上用于虚证类。

五、要汪意鉴别同类、或类似中成药之间的不同作用

如:地黄丸类药就有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杞菊地黄丸(+清肝明目)明目地黄丸(+活血明目)、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又如小儿咳喘灵颗粒与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前者偏于治热(咳)证,后者偏于治寒(咳)证;再如儿宝颗粒与儿康宁糖浆,两者都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的功效,但也有所区别,前者尚有太子参、北沙参、葛根偏补(治)脾胃气阴(津液)亏损,症见口干、燥渴、盗汗等症,后者尚有党参、黄芪、何首乌偏补脾胃气血两亏,症见面黄肌瘦、爪甲不华等症。

六、寒热虚实证的辨证论治

1、寒证、热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感受寒邪或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感受热邪或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就是说,寒证要用热剂,热证要用寒剂。(阴阳者…)。

1.1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主要的监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1.2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2、虚证、实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2.1虚证是指正气不足,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两个方面,但以后天失调为主。虚证包括阴阳气血精津,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虚证党见的临床表现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干咽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细数。治则:虚则补之。

2.2实证是指邪气盛实,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一是外邪入侵人体,一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治则:实则泻之。

参考文献

[1]《中医诊断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