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楼文谈》之作家修养论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2

《涵芬楼文谈》之作家修养论浅析

兰培,

兰培(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基础部,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是近代一部较为完整的写作理论专著。从创作主体方面入手,可探析吴氏“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精髓与独创之处。

关键词:吴曾祺;主体;识见;笔力;意匠;性灵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

作者简介:兰培(1976-),女,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人,讲师,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艺术概论、中国文论等研究。

《涵芬楼文谈•储才》篇云:“大抵鉴别主于识见,驱使恃乎笔力,剪裁赖乎意匠,变化本乎性灵。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者也。”此为近人吴曾祺“作家修养论”精髓之所在。

一、识见说

识见,即作家的知识和见闻。《文谈•储才》篇云:“问学不可不勤,见闻不可不广。”吴氏认为,作家知识和见识的积累和增长,是从事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吴氏“识见说”的核心,在于把“学古”作为积累学识的主要途径。“学古”,即强调对古代的《经》、《史》、《子》、《骚》、《说文》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其独到之处,是提出了具体的“学古”之法。一曰贯通法,即读书要整体相通,首尾连贯,反对“去其首尾,专留中间一段”或“篇取一节,节取一句”的割裂裁剪之法。二曰评论法。吴氏言:“读史之余,不能不以论古为事。”而论古之法,“要在取古人成迹,如身入其中,为之反复当日之事势,然后可断其是非得失之所在。”不难看出,吴氏虽然字面上是在言及评论之法,而非读书之法,但通过以“持平之道”对史书中的人、事、物进行评论,恰恰能够增加读者对史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实际也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三曰选择法。根据史书之“繁”、子书之“舛驳”等特点,吴氏提出读书要有选择,即作家首先要对所读之书辨真伪、审轻重、别大小,然后在可读之书内,选择力所能及的数量以及自己所喜好者专心攻读,这样才会“收效远”。此法是对毫无选择的“循诵”的一种批判。四曰分类法。子书具有“家数既繁,不能合而为一”且“前后相蒙,彼此相袭”的特点,许多读书者往往不分篇目、类别而杂然前陈,结果如山野之夫进五都之市,只有啧啧称羡而已。所以,吴氏提出了分类读书法,认为“以类相从”,方能“旁通取证,以名其得失之所在”。此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地使读者避免“神志惛然不知所适”的窘境。

二、意匠说

意匠,指作家剪裁材料,进行谋篇构思的能力。吴氏指出,作家构思开始,必须要先确立主题。正如“连山千里,必有主峰;汇水百川,必有正派”,只有“先明其注重之处”,确立了主题,才会“陈义能见其大,而不至常落边际”。

而主题确立之后,一方面,吴氏主张当“以意为宗”,即为文必须要坚持首尾一致,否则“不失之游离,即失之凌乱”。其实质是在明确主题的灵魂和统帅作用,强调作家首先要抓主体,抓主要矛盾,表现出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吴氏提出要“讲明篇法”,即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文章结构安排有整体的计划,从而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对于结构的安排,吴氏讲得更为具体,其提倡运用“屈伸擒纵之法,并且以“纵笔”为先,要作家先放开来写,然后再适当收住。此法可以放宽文章的范围,留给作者任意发挥的余地。

三、笔力说

笔力,是指作家围绕表达思想主题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材料进行写作的能力。吴氏认为,“意必须文而宣”,即文章的主题必需要文字材料来表达,正如“独干不能成林,独绪不能成帛,独木不能成屋,独腋不成裘”,不仅强调了文辞形式要与文章思想内容的统一,更强调了材料要为内容服务的问题。

“主意既定,则一篇中语皆由此而生”,而具体的应如何运用语言材料来为主旨内容服务,吴氏认为,“字里行间,却又不专以繁征博引为此中之长计”,“善用笔者,或纵之数千言而不厌其详。详之至而使人不见其有可删,简之至使人不见有可益,斯为妙矣”。其实质,是在点明一种“行文之道”,即“以辞宣意”当以“简练”为原则。这对今天的习作者而言,不失为一种较高的修养标准,可以有效地避免“繁冗”之弊。

四、性灵说

“性灵”,指作家的一种先天才能和禀赋。与前人相比,吴氏“性灵说”独到之处在于:

第一,“用气如用力”。“气”,指作家本身的精力、精神及其所具备的创作才能、才气。吴氏指出,人虽有万夫之勇,但如果“终日跳踉不已”,则一定会一败而不振。因此,“用气如用力”,有十分的,只可用到八九分即可,留有其余,可以“旋转而不竭”。至于如何保持“气”的本源不枯竭,吴氏提出具体的做法:一曰“配义与道”,即强调作家要以“道”和“义”来作辅助,反对“力强而致”;二曰“取资于学”,即作家要通过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识、才能等修养,从而做到善用之所长,而不被困于其所短。

第二,“行文有机”。“机”,指作家的灵感。吴氏重视灵感的奇妙作用,强调作家创作时要把握时机,自然感兴,率性而文。而要达到自然为文状态的方法,吴氏观点有三:首先,作家要注意平时“识见”的积累;其次,“方寸之间,空灵四照”,要求作家为文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心胸要宽广,心境要宁静;最后,“姑取平日所喜文字,读之数十遍”,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将所写的题目反复研究,找到切入点。此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仅可以促使习作者动起笔来就会得心应手,而且写出的文章又常会“瘦而不枯,清而不薄”。

参考文献:

[1][清]吴曾祺.涵芬楼文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九年.

[2]周亦才.涵芬楼文谈选注[M].北京:北京求实出版社,1986.

[3]刘锡庆.中国写作理论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