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张文韬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江苏省扬州市225231)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众育”之一的体育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在创新教育的层面上构建体育教育教学的理念,探究学科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体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基本素质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命运的成败与兴衰。抓紧这一时期的学科基础教育,将为祖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把创新放在学科教学的重要位置。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应对措施

1.重“新”——转变观念

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一个人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东西的探究、掌握和完善都可视为一种创新活动。可见,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学校体育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转变传统教法,实现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当学习的主体,变“以知识、技能为核心”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变“以教师为本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模式教学”为“开放教学”。

2.重“范”——提高素质

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形象。独特的见解,新颖的创意,精湛的才艺是无声的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是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有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考、应变的能力、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教师心中要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注意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开发。

3.重“挖”——寻觅要素

新教材自始至终充盈着创新的内容,我们应做挖掘教材中创新元素和资源的有心人。一是深挖人文教育的资源,要从目标达成,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素材的精神内涵,凸显人文思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使之内化,提高学生的素养。二是挖掘自然科学要素,教者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其他学科,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化学科知识为多元知识体系。三要探索本学科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整合,现代媒体走进课堂,让学生参与操作,可以增大知识容量,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接受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植入了自然科学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重“引”——激发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体验和情感气质,对动作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感悟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体育教学的独特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应该架桥铺路,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技术要领”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5.重“行”——知源于行

唯物主义的认知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创新教育必须坚持一个重要原则,“行”——实践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先导。

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为此,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消除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把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和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6.重“励”——放飞思维

由于体育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因而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它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地利用,合理地组织,大胆地肯定,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能够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发散思维,完善自我,体现成功,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是将人的情感、意志、品格、能力推向高潮的活性剂。

三、结语

随着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也必定会有新的发展。我们只有更新理念,启发思维,鼓励参与,敢于创造,充分发掘,大胆尝试,体育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如果我们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愿师生之间平等相待,真诚合作,去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体育创新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栾传大.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9(08):8-12

[2]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02):9-12.

[3]艾克柔,余国源.试论创新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