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刘梦

(四川省南部县长坪镇小学南部6373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便是这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加强语感训练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语感问题上,很多教师都绞尽脑汁,多方探讨,采取各种策略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也着实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地追求学生某种能力的形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实际。不但没能起到提高的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由此而警醒。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反思,才能真正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用。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审视适度,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关键所在。从认知角度看,学生获得语感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文章内容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通常来讲,当孩子们读懂了一篇文章之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心理认知已经与所读的作品同步了;而当他们对所读文章的内容感到费解或读不懂时,则表明学生的心理认知与所读作品之间存有差异。若要让学生较快地在情感上与文章融为一体,在思想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则需要老师从多方面去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揣摩、学会感悟。久而久之,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如果说“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那么,语感则是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了。多数教师也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语感的。然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程度掌握的不够,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偏颇。具体表现为:只注重朗读训练而忽视听说练习;片面地追求朗读方面的语气、语调而缺乏学生情感体验上的引导;过于强调读的琅琅上口而忽视对文章的深层感悟;只注重阅读训练不考虑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视适度、避免偏颇,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这足以见得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尤为重要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诱发学生去想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课堂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久而久之,便可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朗读,是小学阅读中一种最重要也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讲求“抑扬顿挫”,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或铿锵有力或温柔舒缓,它是品味语言文字的最初级阶段。但是,任何一篇文章包括古诗词都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积,而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炼和体现。若想让学生对文章的内蕴能有深层次的理解,就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之上,我们必须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从诵读当中去获得感悟。例如,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苍苔”“小叩”“久”“关”等词语,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尽管游园不成,心情不爽,但是当诗人意外地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心情一下子就转为欣慰,进而领悟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类似于这样的诗歌作品还有很多,像《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结合情感切入点,来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领受与感知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三、个性化阅读,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正是由于语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和组织教学。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末尾段时,我特意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新年之夜应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竟然冻死了,她是多么的可怜啊,如果在今天,她还会死去吗?你是否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帮助她吗?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这个小女孩说些什么呢?”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播放了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自制的FLASH动画,配以背景音乐,小女孩儿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稚嫩的画外音:“谁能帮帮我啊?我不想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看到如此感人的画面,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进而陷入沉思之中……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在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真情得以流露、个性得以张扬。这种创新式阅读对于语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更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在语文“基本功”上多下功夫,加强对“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走出语感培养的误区,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