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假膜性肠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芦丹

李宏(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0041)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208-01

【摘要】目的讨论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立即停止正在用的抗菌药物。应用维生素、谷氨酰胺,有利于肠黏膜上皮的修复。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酶生或培菲康或丽珠肠乐等。

【关键词】假膜性肠炎诊断治疗

假膜性肠炎是一种小肠结肠的急性黏膜炎症,因伴以广泛的伪膜形成故名。本病多与近期内接受抗菌治疗有关,故又称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antibioticassociatedcolitis,AAC)。现一致认为本病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一般起病急骤、病情严重。如未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死亡率颇高。尤其近年抗生素使用偏滥,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使用亦趋普遍,肠道菌群变迁,使本病较过去常见。

本病大多数发生于应用广谱抗生素之后,亦见于腹部手术之后。此后研究表明,该菌存在于约3%的正常人及50%的婴儿肠内,在污染物中可存活达数月之久。在监护病房获得该菌感染者可高达22%,因此,常为一种院内感染疾病。抗生素,特别是林可霉素(洁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使用之后,在老年、体弱及手术后的病人,均可能由于正常菌群的抑制,有利于Cd的定植。

我院收集资料完整的假膜性肠炎患者3例,经过诊断和治疗3例患者痊愈,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3~68岁。

1.1临床表现

1.1.1在抗生素、化学治疗剂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过程中,尤其儿童及老年体弱者、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于使用抗生素治疗5~10天后,亦可迟至10周发病。

1.1.2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系因炎症渗出及外毒素刺激黏膜细胞的CAMP系统而致分泌增加所致。大便每日2~3次至10余次。粪便量多,5%~10%伴有出血及斑片状假膜。

1.1.3其他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可有可无,可轻可重。

1.1.4毒血症征群如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发热、软弱、乏力等,重者可致休克、谵妄、定向力障碍、少尿及肾功能不全等,亦可有中毒性巨结肠发生。

1.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2.1血常规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及核左移。

1.2.2粪便可以是肉眼所见基本正常至黏液便、黏液脓血便含大量水分,也可附以假膜。镜下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吞噬细胞及红细胞;由于大量水分稀释,亦可仅发现少量炎症细胞。

1.2.3粪便中的毒素A测定用ELISA法极有利于诊断。粪便培养则需特殊培养基,一般难于获得阳性培养。

1.2.4结肠镜可以是肉眼所见基本正常至严重的炎症溃疡及隆起的斑块状假膜附着;活检可见典型的黏膜炎症、坏死及炎细胞与纤维残渣的积聚。结肠镜准备及操作过程中可导致中毒性巨结肠及穿孔,应予警惕。一般仅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即可达诊断目的。必要时可重复检查。

1.2.5钡灌肠检查可以酷似UC、于进展期患者可见到散在的圆形充缺及黏膜粗肿;亦应警惕并发上述中毒性巨结肠及穿孔。一般不主张作此检查。

1.3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受抗生素等药物后突然出现腹泻,即应考虑本病的诊断。早期的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病应注意与UC,CD及缺血性结肠炎鉴别;急性病程、发病的背景及用药情况极有提示意义;其他感染性结肠炎,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病原学检查加以区别。

2治疗

2.1立即停止正在用的抗菌药物。

2.2应用维生素、谷氨酰胺,有利于肠黏膜上皮的修复。应用微生态制剂如乳酶生或培菲康或丽珠肠乐等。

2.3用正常人大便滤液150~200ml灌肠,以引人正常肠道菌群。

2.4抗生素使用万古霉素口服不吸收,可达肠道高浓度,对肾功能无损,125mg,每天4次,即与大剂量使用的效果相同。静脉用药反而效果差。杆菌肽过去使用较多,但不理想;口服不吸收磺胺脒(SG);酞磺噻唑(PST)为传统上治疗胃肠道感染的老药,用于伪膜性肠炎仍有效;甲硝唑(灭滴灵)每天0.2~0.6g,3次,对厌氧菌感染有良效。反复及慢性感染者,疗程应延长,可达6周,一般可口服4周后减量使用。

2.5其他考来烯胺(消胆胺)有吸附毒素的作用,2~4g,每天3次;抗休克及纠正水盐平衡失调同其他急性腹泻病例。皮质激素以慎用为宜。

3讨论

假膜性肠炎多见于结肠,部分累及小肠。病变主要在黏膜和黏膜下,多有肠腔扩张、液体增加,肉眼所见可以是黏膜大致正常至严重充血、水肿及灶性坏死,表面附以黄白色渗出物形成的斑块状伪膜,内含纤维素、大量炎性细胞、细胞碎片及细菌。镜下可见黏膜表层及固有膜有大量炎细胞浸润,腺体断裂破坏,黏膜下小血管充血扩张及血栓形成。坏死表面有渗出物及血块附着,形似火山喷口的改变。严重者可以累及黏膜下层及肠壁全层,导致穿孔。

参考文献

[1]何善明,袁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伪膜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J].2006,29(6):22-23.

[2]顾掌生.非抗生素药物所致的结肠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235-236.

[3]刘恩生,李玉珍,杨士伟.阿莫西林致出血性结肠炎2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