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夏文妹

夏文妹(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20)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和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现10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病情多变,心理状态也常出现反复,经过护士的耐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结论通过认真分析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实施因人而异的护理对策,满足不同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需求,从而让老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对疾病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222-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增加成为一种全球趋势[1]。在临床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日趋增多,因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为了给人们一个健康的体魄、优良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就必须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更适合的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2]。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社区中心2012年1~2012年12月共收治10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龄63~90岁,平均75岁。其中高血压36例、冠心病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9例、脑梗塞后遗症29例、癌症晚期患者11例,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患者23例。

1.2方法:护理人员常与患者沟通、交谈,利用护理、治疗时间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生活需求,及时与家属联系交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性格、爱好、经济、家庭、工作情况,根据老年人性格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的护理与指导。

2、结果

108例老年慢性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耐心护理,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讨论

3.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多数老年患者因身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而住院治疗,由于老年人机体的衰老,各脏器功能减退,代偿适应能力下降,以及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等环境的改变可以使其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3.1.1孤独寂寞心理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有些老年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失去精神寄托,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很少时间和老人在一起,而觉得孤独寂寞,忧心忡忡。一旦生病住院,缺少亲人的照顾,常常郁郁寡欢,心情压抑[3]。特别是生病离开家住进医院,住院时间较长而又缺少家人陪护,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常表现为卧床不动、情绪低沉、怨天尤人、易怒易烦。

3.1.2恐惧、焦虑心理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恐惧感,精神的高度紧张、感觉过敏,惧怕死亡。常表现为心慌意乱、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睡眠及食欲不佳等。

3.1.3抑郁、悲观心理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操心儿女的工作,操心孙辈的的成长,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受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一方面,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因长期住院得到的家庭关爱减少,悲观失望,消极对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语、食欲下降、持续失眠,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

3.1.4敏感的自尊心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每一位老年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容易出现性格和行为的改变,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再加上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环境与角色的改变等,自尊心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常表现为固执、自私、幼稚、生闷气等不良情绪。

3.1.5自责、多疑心理老年人的心理防卫及应对能力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对外界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情绪的变化[4]。农村及家境较困难的老年病人较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由于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缺乏了解,长期住院与病友间造成人际关系的摩擦等均可造成老年病人的固执和多疑。常表现为自责内疚,总觉得生病后自己是家人的累赘,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3.1.6病人角色强化、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有些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3.2老年病人的护理对策:

3.2.1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保持身体清洁和及时处理分泌物,并预防并发症。要协助病人床上翻身、拍背,经常按摩其受压部位。对留置导尿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保持床铺干净、整齐。

3.2.2提供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完善的安全设施病房的布局要符合老年人需求,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配备轮椅,地面做防滑处理。

3.2.3提供详尽的用药指导根据医嘱使用药物,老年病人服药,护士应该亲自给予帮助。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调节输液速度,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均要严格控制,避免增加老年人的心脏负担。

3.2.4提供规范的治疗在为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技术熟练,操作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病人痛苦。护理人员平时应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护理技术精益求精,有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患者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护士的举手投足之间,而护士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5],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相反可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力争操作无误准确,迅速实施各种治疗措施,取得患者的认可。

3.2.5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对有恐惧、抑郁和焦虑心理的病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主动地介绍治疗的新进展,使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对敏感、猜疑心较重的老年病人:进行护理和检查前,应该向其说明目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病人产生紧张情绪。

对易产生孤独感的老年病人:多动员病人家属来医院探望,开展读书读报、散步等活动,创造优美的环境,使病房家庭化,使病人适应新的群体生活。

对自尊心过强的老年病人:可依据患者职业的特点来称呼。要耐心倾听老人诉说生平往事,给予尊重和认可。

对易产生自责心理的病人,要鼓励其亲属、亲友和同事的共同参与,进行安慰和支持。

3.2.6各阶段的心理护理

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多给予照顾和谅解。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院规,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学会谈话技巧,主动接触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信任。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让老人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以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出院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院时,一方面将有关注意事项告诉患者家属,另一方面要写好一份详细的出院指导交给患者或患者家属,以保证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首先要使其理解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应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而惶惶不安,进而产生不必要焦虑,子女及周围人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应给予谅解。对性格改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不应讨厌而应帮助他们,使其愉快地安度晚年。

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不仅要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加强对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要了解有关心理、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情感交流的技能,对待病人关心、尊重、同情、信任,能舍身处地的为老年人考虑,理解老人的感受,语言亲切和蔼,让病人有在家的感觉,禁忌生、冷、硬的态度,全心全意护理每一位老人,让老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左玉华,张伟.积极实践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新路[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1-72.

[2]梁立.提高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8,5(1):3-5.

[3]徐萍,苗副清,崔秀菊,浅谈老年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8,8:76.

[4]王芸,文欣,罗杰珍等.老年人髋部骨折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干预[J].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2005,5(36):94-95.

[5]娄福英.浅谈护患关系沟通工作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07,1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