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温针灸与康复疗法共同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分析温针灸与康复疗法共同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袁秀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44000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温针灸与康复疗法共同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选择单一的康复疗法,在该基础上,干预组添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温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的治疗效果十分确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关键词:温针灸;康复疗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

肩手综合征在我国临床上又被成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其被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确定为局部疼痛综合症I型。该疾病主要发病于脑卒中患者当中,据相关研究显示,大约有12.5%~74.1%的脑卒中幸存患者会诱发此病,一旦患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肩部与手指就会出现永久性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为此,该项研究主要针对温针灸与康复疗法共同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随机选择了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45~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0±18.0)岁;干预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0±18.0)岁。患者均本着自愿的态度参与此项研究,经病理与临床诊断被确诊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且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同时要排除精神异常,患者严重血液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单一的康复疗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针灸疗法,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针灸疗法

患者保持仰卧位,将锲型软枕垫在其患侧肩后面,指导患者伸直上肢,并放于枕头上,张开、伸直手指。取穴:曲池、极泉下1寸、内关、合谷、肩髑、尺泽、臂腈()、手三里、外关、肩()。针法:患肢保持良肢位,掌心向上。采用一次性针灸针(0.30mmx40mm)进针,极泉下穴采用提插泻法,让患侧上肢感受到抽动与麻胀感,直至手臂抽动3次为止。内关与尺泽穴采用提插捻转泻法[1],连续1min.以上3穴不留针;采用一次性针灸针(0.35mmx50mm)对患者手三里、外关、肩髑()、肩髂()、合谷穴、臂脯()、曲池进针,患者保持良肢位,掌心向下,上述穴位均应用提插捻转补法进针,持续1min,留针,将清艾条(直径1.5cm、长2cm)放在予针柄上端,点燃其底端,将其放在距离皮肤4cm处,每穴灸3壮,1次/d,5次/w。

1.2.2康复疗法

在康复治疗中,患者腕关节背屈,手指外展并伸直,取仰卧位,将锲型软枕垫于患者肩胛骨下,确保其处于前伸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要支撑并伸直。掌心要向肩胛骨、健侧方向前伸位,保持患侧卧位。上肢伸直运动,肩胛骨向前伸,掌心向健侧,并要避开腕屈曲。常见的肢体运动方法主要包括床上起坐训练、Bobath疗法、定时变换体位以及坐位起立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视觉模拟尺的0端表示无痛.10端表示疼痛感最强;分别应用Fugl—Meyer(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来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进行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项目中的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P<0.05,则证明比较数据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表1中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FMA、MBI评分均相对较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目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明确,但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一传人神经耦联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并间接刺激患者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痉挛反应,产生疼痛[2]。据相关临床资料显示,康复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患者上肢关节的活动度,充分刺激伸肌活动性;同时向心缠绕手指可以加大远端肢体的压力,加速静脉同流;冰水刺激则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有效缓解患者交感神经的紧张性,以此来消除水肿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

中医认为,肩手综合征主要是由脉络空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痰湿侵入,筋脉失去濡养而引起的[3]。内关穴与极泉下分别位于人体的正中神经行走处于臂丛神经处。为此,在与上述穴位相关的穴位实施针刺可以充分刺激并保持患者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正常兴奋,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大大降低患者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的传导,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明显改善与由缺血、缺氧与致病物质积聚所导致的疼痛[4]。艾叶可以理气行血、驱寒湿。因此,利用温针灸法可以加快热力沿针传导的传递,且热效应更加明显,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消除水肿,减轻疼痛。

由本次研究数据表明,选择温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的干预组患者,其VAS、FMA、MBI评分均显著优于采用单一康复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进一步表明了,温针灸与康复治疗的联合可以增强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疾病治疗的叠加效应[5],更好的消除患者上肢水肿,减轻疼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黎.人文[1]张学泰.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0):93.

[2]黄李容,钱拉拉,李俊纬.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3):328-329.

[3]张莎.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9,6(26):30.

[4]张良善.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0):53-54.

[5]吴常平,黄继秀,毕德波.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