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肤蝇蛆病1例

/ 1

儿童皮肤蝇蛆病1例

扎西桑毛

扎西桑毛(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815000)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407-01

皮肤蝇蛆病是由于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过去多见于牧区,近年随着牧区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居住环境及个人卫生也有了较高要求,蝇蛆病已很少见,本文报道1例皮肤蝇蛆病,以期帮助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牧区基层医务人员对其认识。

1.临床资料

患儿10岁,牧区小学生。因“发热,左小腿肿痛12天”于2012年8月21日入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就诊。12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左小肿痛,局部发痒。否认外伤史。曾在当地卫生院及县医院就诊,经X线拍片未见异常,诊断为:“小腿脓肿”,给予口服阿莫西林,静脉输注青霉素治疗,症状无好转遂来我院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94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80∕60mmHg.全身皮肤无皮疹,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可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软,神经系统无异常,双上肢及右下肢未见异常,左下肢小腿外侧可见1个直径约1cm红色肿块,高出皮面,肿块中央为紫红色小泡,肿块周围组织轻微肿胀,局部皮温高。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109∕L,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1%,血沉23∕1h[1]。根据牛、马等动物的接触史,接触过程中有无皮肤伤口;低热;皮损;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等即可诊断[2]。确诊后用碘伏消毒皮损处,挤压肿块中央紫红色小泡,挤出1条白色小虫(图1略),以及少量血性粘液,用双氧水冲洗残腔,碘伏再次消毒后,无菌敷料包扎,同时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5天后,体温36.7℃,左下肢皮损愈合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2.讨论

蝇蛆病原为牛、马等动物的寄生虫病,也可感染人,我国文献报道引起本病的蝇类有牛肤蝇(青海)、纹皮蝇(沈阳、内蒙古自治区)、陈氏污蝇(内蒙古自治区)等,蝇蛆病患者多经常接触牛、马等牲畜,平时卫生条件差,蝇可直接产卵于人的皮肤或毛发上,卵孵化后幼虫钻入皮下而发病;也可直接产卵于皮肤伤口中,卵孵化后而发病,本病例否认有外伤史,但有长期牦牛牧养史,考虑是放牧过程中,或因牛棚距人生活区太近,不注意卫生,蝇产卵在患儿身体皮肤所致。蝇蛆病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轻度发热、倦怠等,局部皮肤有灼痛、麻痒感,数日后出现皮损,幼虫排出后皮损愈合,常遗留疤痕,可反复出现。根据个人史,皮损及皮损挤出的幼虫;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即可诊断。目前治疗无特效方法,一般待幼虫自行排出或人为取出,可对症口服抗组胺剂止痒,合并继发感染可使用抗菌素[3]。蝇蛆病重在预防,应多向群众宣讲卫生保健知识,让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将生活区与牲畜棚拉开一定距离,搞好环境卫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尽量减少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6—262.

[2]贝政平,苏剑生,周长江,姚志荣,主编.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0.

[3]刘辅仁,主编.实用皮肤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