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应用深度及阶段差异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BIM应用深度及阶段差异探讨

杨之楠1.2

1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京100044;

2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600

摘要:BIM方法已经被普遍应用,但效果不都理想。这往往是由于工作深度不足,或应用阶段失配带来。BIM应用实际是对内、对外的服务,从服务角度就各项差异展开探讨,提出典型应用的适配阶段和深度。

关键词:BIM;信息过程;应用深度;阶段;服务

引言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或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常常被直译作“建筑信息模型”,其方法是信息化时代,建筑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支持。当下,BIM方法已经在建筑工程实践中被较多应用,且在各级规范、行政要求中也被屡屡提及,评价、评估、审查时被设定为评分项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实际效果并不都尽如人意,和宣传、预设的目标大相径庭。应用深度与不同工程阶段的特点失配,是其重要原因。

1.BIM的应用需求

BIM方法,是建筑业在信息化工具和思维丰富之后,建筑相关领域吸收并特化的信息化方法,也遵循基本的信息原则。信息存在生产、存储、传递、利用几个过程,BIM应用也同样存在这四方面的需求。

图表2BIM的25种典型应用

常见于资料的BIM的25种典型应用(美国buildingSMARTalliance总结并提出),绝大多数都是对已有成果的再利用——有些甚至只是通过表达方式的转换,便于使用者决策和调整、修改。这类分析需求,在BIM概念未被提出时,即广泛存在于工程实践过程。有更便捷工具或方法,只要性价比合理,就会被业界快速学习和推广。

信息存储和分发传递因为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往往是一体解决的,可以汇总为BIM信息管理需求。BIM方法实践时,要依项目或工作情况,按需配置硬件、软件,并设定流程,以便程序化(高效)的对接对接已有工序。在这个过程中,设定、搭配等的专业性,存在使用者和建设者层级间的技术门槛。管理层级对应的权限分配,也需要专门人员来进行设定和维护。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就存在项目的独特性和渐进明细性,工作过程中的初始解决方案,在面对项目进展和多个项目差异时,也有明显的需求。

2.各工程阶段BIM矛盾分析

建筑工程在国内,当下多可归为:商业策划,项目筹备(拿地,规划设计,资金准备等),行政审批及建设(规划总图,施工图设计,报建审查,施工及审查,竣工备案),招商租售(有些可前置),物业维护(有些也含持续经营性性租赁)等多个大大小小的阶段。

实际在企业内,往往还会类比制造业库存管理的方法,将建筑工程当做放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以套用管理模式。出现持续性的,独立且不基于某个特定项目的,基于企业组织“生产”的需求。材料供应(生产物料管理),技术供应(专业服务外包),成本管理(除传统的人机材为主体的概预决算,还有融资成本等与时间更密切相关的“资本成本”等多元成本管理),人力资源(不仅仅是一般能力人员的性价比与总量需求配平,还有稀缺能力人员内外部配平,以及持续学习和人员挖潜等),自用物业管理(会议室管理、“热座”办公、均摊工位成本均为典型)等,一系列和建筑物或工程中信息发生关系的管理需求,也被视作BIM相关或必须支持的部分。这种类型的需求来自企业组织,往往遵循相对普适的商业关系,而非有较强烈时序、空间、材料等约束的工程关系。

纯粹从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利用四过程对上述内容逐个分析,会发现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或者,四方面的需求几乎都存在。每个阶段的各个主要参与方均在分工合作,有沿袭和成体系的合同模式分配责任。大的阶段划分,甚至都多依据参与方发挥主要作用的阶段。

在当下大量借助软件工具快速工作的环境下,存在两方面的矛盾:1)按软件业界的习惯,独立信息过程作为环节或节点,应单独剥离出独立特定功能(哪怕之后再组合)。但单独个别方面的支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哪怕一个很小阶段的需求。2)按照建筑业的习惯,单独针对阶段需求解决问题,或者单独针对自身工作范畴解决问题。这种则承袭了工程项目一贯的合同分割及责任分割模式,往往本位主义明显,不太会考虑上下游或协作机构影响。

这两矛盾普遍存在于当下的BIM软件工具和软件工具开发过程中,也普遍作为问题被讨论和分析。

矛盾1),常在软件开发时,随前期调研和分析,制作出大量功能,但功能间并无太多横向联系。在工作上,则常容易使得应用时BIM目标众多,但哪怕达成了相当大量的部分,依旧好像不解决问题,或者还有方面缺陷。这种看似分解到很有深度的BIM应用,实用时多感鸡肋。

矛盾2),自扫门前雪,只解决责任(合同)单元内问题的模式,往往难于得到上游支持。并不关心自身责任范畴之外的工作,也意味着BIM应用成果难于交付,甚至无方可交付。性价比差,且难于在多个项目或多年持续性的开展。

初期热情消磨之后,这些矛盾都是BIM应用的极大阻力。与其说是协作不足,不如说是针对需求的分析方法和角度有误。想要解决矛盾并进一步提高效率,明显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习惯,并让责任和一些工作流程,突破传统阶段、部门的边界——虽然这也一定会影响利益分配和监管机制。

3.BIM深度适配模式及方案举例

传统的工作切分,主要依据个体知识边界和工作效率。建筑工程各项工作开展的深度,以及性价比,以往多掌握在执行人端。即便过度,过深,也难于及时停下,产生浪费。甚至在很多时候,执行人所理解的工作深度,与企业或项目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也不知道何时为适当的停止时点或质量点。这种问题,在BIM应用流程并未固化,利益模式也并不稳定的当下,尤为突出。

当下的人员效率(及性价比)与机具效率(及性价比)在建筑工程领域已较为透明。项目及企业管理时,已经从成本角度大量应用ERP系统,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在单体效率逼近极限,资源配置方法也普遍被掌握时,再想提高整体效率,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改变配置是调整这个动作进行的。而多早预期到风险就进行调整,以及发现后多快反馈调整因素,还有调整过程如何正确无疏漏的及时传达,通通影响到改变配置的效率。这个过程,则明显可以按信息效率更优的条件,继续进行优化。

比如,很多资料强调了BIM应用可以“降低风险”,那么评估适当的风险价值,并以更低的BIM成本进行投入就是适当且有价值的。这些成本分摊在前述的四个信息过程中,按阶段侧重分权重投入,显然是合理,且适合信息行业惯例的。

又比如,从管理的角度考虑,BIM单一应用若是信息利用过程,则“获取信息”的需求就这牵扯到信息流关系和信息责任。一般成本投入下,为了保障信息正确率,肯定要牺牲一部分速度,若又想保障速度,则需要更多成本。

再比如,信息并不凭空存在,生产过程如果不能保障,则利用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付出的质量或效率成本可控,就可以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增加并行或同步的信息生产步骤或过程。在以往的纸质信息管理时代,这是额外的工作量,而在普遍工具已经是软件程序的时代,显然这是可行的模式。

举个例子:

在传统的,过往一百年前就在有效发挥作用的模式下,想要让千里之外的亲人看到音容笑貌,只能照相,冲印,邮递,然后慢慢等待。二十年前,我们照相,冲洗,然后扫描仪数字化,再邮件发送,然后等对方查收邮箱的时候才能看见——已经比百年前快了,但只有使用了信息化工具的部分快了起来,而且翻阅邮箱也并不及时。如果数码相机,或者数码摄像机直接就图案数字化了呢?如果发送过程也程序化的自动化了呢?

当下我们使用QQ、微信、视频电话等信息工具,直接就可以做到——信息生产即时,数字化转译,软件自动后台发送,网络高速传递,自动化通过各级网关和(安全)审查,并被重新还原为形象。这明显是应用深度的进步,以及跨阶段、组织、责任关系的更广泛的信息化支撑下的效率提升。

在建筑工程领域,我们也可以预期:通过快速的软件工作工具联动工程工具,在建筑工程“生产”的过程中实时的同步BIM信息。甚至在之前的设计阶段,就可以根据已有项目经验和工程逻辑,设计过程即是建模和“后台自动”发送,自动化的进行审查,并被重新还原为“数字孪生”的虚拟工程。在可视化还原的工程信息里,结合审查结果,在实体工程项目并未进行到的时候,就进行充分的调整提前优化资源配置。

4.多维度BIM应用体系框架探讨

4.1分类法到维度

分析和讨论之前,先简述常见分类方法:

图表5定制标准的三维分析图

维度分类法,借用物理中“描述变化着的事件时,所必须定义的变化参数”,以及数学中关于空间维度的描述和分析方法,用以分类和描述事物状态。线分类法属于“一维”分类法,而面分类法属于“多维”分类法。借助三维制图和数学工具,可以较好地通过轴侧、象限等描述,清晰分类关系。

4.2BIM的维度

之前的预期,基于建筑工程各个阶段需求,基于信息过程,基于虚拟建造的调整。如果这些都被视作维度,那么当BIM这一概念可以被理解和分析为更多维度时,必然可以从更多方面延展其应用深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表6BIM的“模型”特征展开

BIM缩写英文原文中,即便是略显狭义的Model,其内涵也并不仅仅是三维造型为基础,面向单位“图元”或“单位图形”附着信息展开。在英文语境中,数据模型、计算模型、分析模型、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系或组织模型,都包含在模型范畴内。

这些方向如果被视作独立的分析维度,其特征展开明显丰富。另外,对于Building英文原义“建筑业”,以及Information英文原义“信息,信息化的”,两词的特征展开,也可以发现更多视为分析维度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进行更多维的向量分析,可以就当下建筑业在这些方面的权重分布进行讨论。

5.总结

针对BIM应用深度和阶段的分析,可以有效解决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其方法可以延伸出更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有助于在后续的生产、管理中发现和解决更多的矛盾,持续提升建筑业相关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