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面积和面积单位

宋艳玲徐玉龙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小学教学能手

课标要求及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二、图形与几何(二)测量中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有关。他有三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面积。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既是过程目标又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认识,学习水平为体验、理解,学习内容是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

教材分析: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学生通过自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预计教学时间为5分钟。)

(一)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二)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点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预计教学时间为20分钟。)

(一)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二)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三)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四)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1)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2)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2)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点评: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63、6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3)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4)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5)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课桌的表面积有多少?

【点评: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预计教学时间为10分钟。)

1、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2、第64页第4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预计教学时间为5分钟。)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总体点评:

【本课教师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教师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渠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教师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构建,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逐步突破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广。教学环节紧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