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2

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金逸坤陆晗韩沛儒安文彬颜星

金逸坤陆晗韩沛儒安文彬颜星(通讯作者)

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分析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探讨缓解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对策。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慢性病患者产生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在专家访谈法和小组讨论法的基础上探索应对措施。结果焦虑抑郁心理在慢性病患者中发生率均较高;其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自我评价有关。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特别是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焦虑;抑郁;慢性病患者;影响因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NCD)(简称慢性病),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焦虑和抑郁的研究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心境恶劣。对于如何缓解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以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问题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前人的研究中总结出对于缓和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对策措施。

1我国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现状及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已造成全球超过60%的死亡,估计到2030年将上升为75%[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为27.2%抑郁的发生率为55.4%,均高于正常人群[2]。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以焦虑抑郁为代表的心理现象,由于抑郁是临床常见的情绪反应,且两者常相伴产生焦虑和抑郁将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3]。近年来,我国主要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为例,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在200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8.8%和2.6%[4]。可以看出在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同时,死亡率则有所下降。也反映出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但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因素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现状及变化趋势可见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主要指慢性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般在年轻时就受到危险因素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发病;由于持续时间长,有很多预防机会;通常需要长期而系统的治疗。文献显示,跟慢性病焦虑抑郁心理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自我评价有关;而抑郁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自我评价有关。并且呈趋势性分布:女性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男性。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健康自我评价较差的患者焦虑的分值较高;女性、文化程度越低、健康自我评价越差,年龄越大,这些因素抑郁的分值越高[5]。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女性,脑力劳动者,分居、离婚或丧偶,业余不参加体力活动者,3级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更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女性较男性情绪不稳定,面对应激时较易产生焦虑、抑郁负性情绪;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于不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再加上文化程度的限制无法查阅有关书籍,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老年人抑郁情绪比较明显,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变得孤僻,再加上家庭空巢期的影响[6]。

3缓解慢性病焦虑抑郁心理的应对策略

第一,落实国家慢性病的管理政策,从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对慢性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慈善机构等多元化筹资模式。

第二,加强对慢性病进行筛选,检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慢性病相关检测系统本身存在许多不足,存在现有数据资料利用不足等问题,建议寻找一种新的评价模式,能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的检测、调整数据资料,结合新的补充调查资料,对现有慢性病防控政策的整个实施过程和不同阶段的效果开展评价工作,以调整已有的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

第三,研究适合我国和地区特色的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如将控制有害使用酒精的政策纳入研究日程。在控烟方面,加快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立法,提高烟草价格和税率等。最重要的是促进饮食和行为活动方面,应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全社会人群的保健意识和保健水平,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和不良膳食结构,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不良膳食结构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第四,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健康自我评价较差的患者焦虑的分值较高的人群,应该让护理人员须结合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应对方式反映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相对稳定的应对行为和认识活动,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冲应激所造成的压力,消极应对方式可以加重应激。有研究报道认为,康复希望渺茫的慢性病患者可能更多地采用屈服应对策略。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实施有效的应对方式对患者的疾病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7]。

总之,慢性病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解释两者之间的联系。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根据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的临床随访资料,把焦虑抑郁等之类的情感障碍的干预措施引用到慢性病患者的常规治疗中来是一项必然且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WHO.Worldhealthreport2002[R].WHO,2002.

[2]沈楠.城市老年人对慢性病的认知,负性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戴乐.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和血压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0.

[4]国新办《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2015,6.30.

[5]邢红云.焦虑抑郁情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异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9.

[6]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6):3-5.

[7]李杞莹.心理护理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1-83.

作者简介:

金逸坤,长沙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

颜星,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长医教[2015]15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