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数字鸿沟与反向社会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3

代际数字鸿沟与反向社会化

秦艳丽

秦艳丽(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这种数字鸿沟表现在不同年龄群体上就是代际数字鸿沟。在中国,代际数字鸿沟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代际数字鸿沟的出现基于代际差异,又强化了代际差异,二者相互作用。反向社会化是代际数字鸿沟的主要社会效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促进了合理的社会流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代际数字鸿沟反向社会化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稳定

引言: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成为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人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网络的巨大推动。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领域的差距以及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的差距,当今社会出现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两大阵营,而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的存在既有空间范畴上的,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更有社会群体范畴上的,如不同性别上的、不同年龄上的、不同职业上的等。不同层面上的数字鸿沟都有其特有的形成机制,也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本文所针对的就是存在于不同年龄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力求从社会学的角度上对代际数字鸿沟及其社会效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代际数字鸿沟概况

“数字鸿沟”这一概念自90年代以来被广泛的引用,但是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代际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的一个分支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含义。综合国内外学界对于数字鸿沟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概括地把数字鸿沟理解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人群在接近、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在发展和普及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以及判断信息价值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代际数字鸿沟就应该是出现在代际之间的接近、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距,以及判断信息价值能力上的差距。

18—35岁的人群已占互联网使用者的近80%,而且逐年增加;而36—50岁之间的人群只占15.6%,51—60岁以上人群仅占3.7%,他们与年青一代人在信息的占有、获取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非网民中,因不懂电脑或网络而未上网的非网民中有70.2%的人年龄高于30岁。由此可见,我国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尤其是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的突出。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老年人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发展和问题的关键问题,因此,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尤其是老年人在信息化时代处于劣势地位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二、代际数字鸿沟运作机制

数字鸿沟能够在代际之间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代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事实上,代际差异和代际数字鸿沟的关系应该被纳入一个结构化的关系当中去,在这个关系中,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决定关系,而是一个在结构作用下的运作过程。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代际数字鸿沟与代际差异可以这样理解: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青年人和老年人在利用电脑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机会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形成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即代际数字鸿沟;同时,在代际鸿沟作用下通过信息资本和其他资本的转化,代际之间的差距扩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原有的代际差异①。

具体来讲,代际数字鸿沟与代际差异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行为更多的受到传统的观念和已有经验的束缚,在思想上是保守的,因此老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敏感性比较低,而且在观念上对新事物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学习能力是不断下降的,尤其是到了老年期,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在衰退,学习能力也远不如青年人。与老年人相比,青年一代在网络面前表现的更敏感,更有兴趣,学习的更快。虽然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从网络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青年人是网络使用的主体,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是难以接受的新事物。两代人对于网络的态度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两个群体在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上的显著差异,即代际数字鸿沟。这是代际差异对代际数字鸿沟的作用,同时代际数字鸿沟对代际差异也有重要作用。青年一代凭借着其在网络使用上的优势地位,可以在资源分配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资源就变成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能力的资本,这样青年人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相反,老年人没有机会和能力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从而离不断发展的网络时代越来越远,进而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的机会和能力越来越小,这样就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当青年人和老年人经过两个相反方向的运作过程中之后,原有的代际差异进一步扩大了,而这种扩大的直接来源就是代际数字鸿沟。

三、代际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反向社会化

代际数字鸿沟作为一种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广泛传播而产生的新的现象,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学界对于它的影响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代际数字鸿沟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效应就是“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是由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涂尔干首先提出来的,在提出时社会化指的主要是正向社会化,即由长及幼、由父及子、由长辈群体到晚辈群体的教化过程。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年长一代能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年轻一代也能使年长一代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发生变化②。对此研究最为突出的就是M.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三喻文化”理论。“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③M.米德所说的“后喻文化”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反向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转型阶段,社会文化传承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的学术界也开始慢慢地研究反向社会化方面的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8年,周晓虹教授提出“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的“反向社会化”这一现象,从此,反向社会化的研究在中国逐步深入。周晓虹教授把“文化反哺”的形成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中第三点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孩子第一次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力”的最重要途径,这就是本文所要指出的代际数字鸿沟的重要社会效应——引起反向社会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带来,网络与信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社会的主流文化都是在网络的带动下逐步发展的。在这种状况下,年青的子代对网络与信息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受到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致使他们能够更早的得到当代社会比较先进的观念和方法,能够更好的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价值观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能够得到更多的有用的信息和资源。相反,年老的亲代由于传统观念和经验的束缚,思想相对保守守旧,对于新事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即使在思想上能够接受信息时代的新观念,但是其对于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也远远不如年青人,所以他们在对网络的接受观念以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上都与青年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年老的亲代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得不到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文化都是落后于当代社会的先进潮流的。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青年一代是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是先锋力量,一方面这种先进的文化会自然而然的向年老的一代逐渐的渗透,另一方面亲代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得不向青年一代学习。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年老的一代正在逐步地学习和接受青年一代的观念和文化,逐步被青年一代所同化,从而实现了“反向社会化”的效应。

如果仅从鸿沟的角度来看,这种代际鸿沟事实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如果从反向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正功能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概括的讲,这种代际数字鸿沟下的反向社会化有以三方面的正功能:

(1)促进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力和内容④。在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青年一代是顺应时代、贴近时代的,他们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变革的先锋力量。青年一代总会用自己先进的观念和文化与传统的、落后的文化相抗争,并造成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嬗变、生活方式的纷繁复杂,并最终在这场抗争中获得胜利,使其先进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的时尚和标准,对社会文化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而这种社会文化上的变迁最终成为了整个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源动力。青年一代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信息和资源,他们的观念和文化也是和整个网络信息时代相一致的。因此,在青年一代向老年一代传播自己的观念与文化的同时,也把网络技术和信息观念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当中去。因此,代际数字鸿沟下的反向社会化从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实现了对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2)促进更合理的社会流动

差异产生冲突,同时也产生流动。社会流动就是建立在地位或其他因素存在差别的基础上的,影响社会流动的个人条件可以分为“先赋因素”和“获致因素”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位和权威,因此在社会流动中处于上层。显然“年龄”是作为一种“先赋因素”在社会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代际数字鸿沟和反向社会化的日益凸显,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中,老年人的决定地位和权威受到青年一代的颠覆。一方面青年一代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另一方面老年人也逐渐的向青年人学习,原有的影响社会流动的先赋因素的作用被削弱。从本质上看,这种反向社会化带来的是决定社会流动的个人条件逐渐由“先赋因素”向“获致因素”的转变,而从整个社会的进步的角度来讲这种转变是更合理的。

(3)维护社会稳定

代际数字鸿沟在本质上一种差异,单从差异的角度看是冲突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反向社会化是代际社会鸿沟的主要社会效应,因此对其功能的认识应该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的作用机制。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代际数字鸿沟下的反向社会化有利于增强青年一代的自信心与责任心,使得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极大的促进他们发挥创造力来发展当代社会;对于年老的一代,通过向青年一代学习,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符合网络信息时代的观念与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网络时代的适应能力;两代人能够各自适应网络时代,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从两个群体的关系角度来讲,代际数字鸿沟下的反向社会化虽然不能消除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把这种差异引向了远离冲突的方向,换句话说是利用了这种差异性。通过反向社会化,使得青年一代和年老一代能够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和进步,对方的存在都是自身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两代人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和谐相处的关系,在根本上实现了发展中的社会稳定。

四、结语

代际数字鸿沟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网络时代的带来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代际数字鸿沟的产生基于代际差异,同时又强化了代际差异。代际数字鸿沟最重要的社会效应就是反向社会化,这种反向社会化在过程和内容上促进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促进了更合理的社会流动,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当然,代际数字鸿沟毕竟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代际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控制这种差距的规模,不能过于悬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的应对,充分的利用它的反向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2]邓希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引自《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月刊;

[3]弓丽娜.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探析.引自《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4]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5]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李升.“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引自《社会》.2006年6月刊;

[8]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引自《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

[9]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引自《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4期。

①李升,“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引自《社会》,2006年6月刊,第83页。

②弓丽娜,现代社会中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探析,引自《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第68页。

③[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周晓虹、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6页。

④邓希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引自《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月刊,第75页。

⑤邓希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引自《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月刊,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