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浅谈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袁时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朗读兴趣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面文字变成大脑中的生动形象。朗读可以让学生巩固字词,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可见,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练好“读”功。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用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于成就感,说到底就是自己的做法和结果得到别人的肯定时产生的一种满足或兴奋的心理,这种兴奋可以增强自信心,产生一股抑制不住的再奋斗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朗读的优点,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取得成绩的满足、兴奋,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我在上《自己去吧》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了一会儿课文,然后说:“谁来读一读鸭宝宝说的话?”立刻,许多小手举了起来,我叫了一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起来读,这位学生的话音还没落,下面早已议论纷纷:“老师,他没把后鼻音读出来。”“老师,他把‘您(nín)’读成了‘你(nǐ)’。”这时,我向那位读书的学生投去了理解、鼓励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马上接着说:“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优点吗?”一位男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他读书的声音比较洪亮。”“对,这就是他的优点,值得大家学习。”那位学生听了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扬,抬起了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抓住时机,让他再读一遍,并要求他读的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地方。他高兴地答应了,经过我的点拨和鼓励,这一次比前一次读得正确、流利多了,还读出了一定的感情。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2、评选“小老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我所教的班级是一年级,他们刚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技巧几乎没有,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要想很正确、流利地读出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就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我每上一篇课文时,都要给学生范读两遍,让学生模仿,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在模仿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以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开始实施评选“小老师”的活动。首先,确定了做“小老师”的条件:(1)朗读的声音要洪亮;(2)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读出自己的感情来。学生们听说要选“小老师”,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嘴里激动地说:“老师,我先来。”我看着一双双期盼的小眼睛,瞧着一双双摇晃的小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从中可以看出,读书的兴趣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于是,小老师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一个一个产生,每个小老师在范读完课文后,同学们都会争着起来指出小老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促使小老师们纠正自己的错误之处,同时,我也对同学的朗读结果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朗读,既有老师的指点,又有同学的帮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慢慢提高。

3、用宽容和鼓励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涉世不深、学历很浅的小学生,常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是必然的。如果课前不预习课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按时完成,教师范读时不认真听,一读书就多字、少字、错读字等,凡此种种,作为教师不应责备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用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去帮助学生分析情况,找出原因,端正学生的心态,用鼓励的语言、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使他们从“失败”中坚强起来,树立起“我要读好书”的决心和“我一定要读好书”的信心。

我在上《菜园里》一课时,茄(qié)子的“茄”字,我教读了好几遍,当我指名读课文时,一位平时不太爱听课的学生还把“茄”字读成了“茄”(qué)字,当时,我没有责备这位学生,而是心平气和地对他说:“注重看看字的音节,是这样读的吗?只要你看清楚了音节,你会读好的。”那位同学听了我的话,很快找到了“茄”字的音节,他不仅正确地把这个字拼读了两遍,还主动把课文又正确地读了一遍。

可见,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只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渠道,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培养起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注重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A、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B、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C、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