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病理研究生实习教学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临床病理研究生实习教学体会

叶新青

叶新青(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072-02

【摘要】临床病理实习教育在病理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占很重要地位,但目前缺乏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本文从系统地复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临床病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病理技术,掌握临床病理诊断基本技能,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等几方面来讲解病理研究生实习教育的具体培养方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临床病理研究生实习教学

临床病理学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直接地参与、指导临床的诊疗工作,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因其特殊的医学地位使得该专业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1]。因病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比较复杂和抽象,学生学起来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选择、有计划地对研究生在其实习期间进行合理的培训,激发其对病理学习的兴趣,为其今后的临床病理工作奠定基础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国内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缺乏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现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以下几个教学要点:

1全面系统地复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1.1学习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

病理学除重点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及形态、功能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因此,病理学与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而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病理学要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改变,这些改变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疾病的诊断、转归和结局的关系等。因此,在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要把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只有知道子宫的正常解剖学结构,才能对巨检进行准确描述,只有知道子宫正常组织学形态才能在显微镜下对疾病状态下的异常的组织学结构做出判断。只有知道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才能对功血进行正确的分析,做到病理、生理与临床相联系。复习这些理论知识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病例,了解临床表现、大体标本,镜下表现和相关图谱,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才会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以便学生理解。病理学研究生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病理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能力。

1.2学习有关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临床医学除运用B超、CT等影像学和检验学等辅助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治外,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剖检以及动物实验等来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断和研究的金标准,所有的诊断和治疗都以病理诊断为依据,而临床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检验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可靠途径。准确的病理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疾病的发生的年龄、部位、发展过程以及B超、CT、检验等辅助检查等。由于病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因此病理医师除了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外,还要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案。由于上述原因,病理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临床轮转,有目的、有针对地去了解临床与病理的联系,为病理诊断提供更好地思路。

2熟悉临床病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病理技术

2.1病理工作流程是病理诊断质量的基本保证

病理活检工作流程是科学地保证病理诊断质量的基本条件,任何环节受到影响,都会影响最终病理报告的质量。因此只有熟悉病理工作流程才能在报告质量出现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病理的工作流程大致可以分病理科前的流程、技术室流程和诊断室流程。病理科前的流程包括临床医师标本取材、病理申请单填写,标本处理等。技术室流程包括组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及染色、封片,贴标签等。诊断室流程包括初检、复检、疑难病例讨论,签发报告等。上述任何一个流程出错都会影响病理诊断,最终导致治疗不当,重者出现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因此研究生实习期间熟悉病理流程,同时进行外检和学习科研工作的前提。

2.2病理技术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病理诊断基本方法

病理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渗透于基础和临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中。病理技术在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常规病理切片外,发展到与各学科相互交叉建立的诸多现代新方法、新技术,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检测等分子病理学技术。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病理诊断包括常规病理切片诊断和分子水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所以要用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如间质瘤的诊断需要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如靶向药物的应用和预后的判断也需要应用分子病理学技术。因此研究生实习期间必须了解如何联合应用各项病理技术进行病理诊断。另外,越来越多的学位课题研究也需要利用各种病理技术。因此,无论是从病理诊断还是科研方面,研究生都必须了解临床病理的各种常见技术的应用。

3掌握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技能

病理诊断能力的高低是检验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外检切片的诊断能力。培养研究生临床诊断能力主要通过取材和初检来锻炼。

取材方面,只有采用正规的病理标本取材方法,才能完成正确的病理诊断。另外,也只有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正规病理标本取材方法,才有可能使我国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国际同行认可。在研究生较短的临床实习期内,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个器官的病理取材方法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讲解,但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常见标本的取材方法,例如阑尾、子宫肌瘤、胃癌、肠癌、乳腺癌等常见疾病的取材。同还必须深入临床,参加外科查房、临床病例讨论、手术观摩和了解影像学改变等,才能在取材时作出精确的判断和详细的描述。

其次是初检,初检是锻炼诊断能力的有效方法,包括镜检和规范的描述。镜检要先低倍后高倍,观察要全面、认真、仔细,准确发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要点。病理报告描述要参考各种疾病的诊疗规范,报告要准确、到位,如肿瘤的类型、性质、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肿瘤的诊断类型要符合WHO分类和国内诊疗规范标准,因此必须熟悉诊断规范,理论结合病理所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理报告的最后复检由专业病理医生完成,通过及时纠错与鉴别诊断加深印象。另外,同时研究生也要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病理读片会,通过多次的参与和交流可以克服专科特色医院病理标本和师资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准,培养学生知难而上的求学精神,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

另外,由于受时间、精力的限制,在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长期从事外检工作的病理医生进行授课,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病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3-5]。病例教学法要求把具体病例实际情况和理论联系起来,收集临床常见疾病的外检切片资料,包括外检病理教学切片和相关的文字材料,对其取材、镜检和诊断、鉴别诊断依据进行讲解。视频教学法主要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互动教育,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将抽象的、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且学习可以随机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反复学习,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病理理论知识。视频教学法结合病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病理学理论与临床的联系。

4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科类高等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病理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是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质,而具有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将有利于医学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6]。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并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记录,整理实验数据,撰写相关论文,对临床病理技能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病理学研究生作为病理学的高级人才应当具备宽广的病理学理论知识、较高的临床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其培养过程包括学校理论教育和临床病理实习教育,其中临床病理实习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是占重要地位,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课程的发展和对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研究生实习教育的目标,包括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熟悉病理流程和病理技术、培养病理诊断的基本技能以及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等。由于把病理研究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需要一个长期的、艰难探索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学工作者在病理研究生的实习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教育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病理学方面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苗英.研究分析病理学基础教学法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528.

[2]王岸柳.专科特色医院临床病理研究生教学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785-2786.

[3]盛玉荣.病例分析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88-89.

[4]潘茜.浅谈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显微网络互动系统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4):122.

[5]朴颖实,刘红刚.视频教学在临床病理学实习课中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5):359-360.

[6]王俊苹,刘婷.实验室开放与应用型病理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