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如何引导学生自读

谢炜焱

谢炜焱/广西陆川县良田镇鹿垌小学

〔摘要〕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不重视学生的自学,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在语文教学和发展任务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语文教学,它涉及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方方面面都与之联系,因此教师是不可能教得了,教得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去学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授,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素养的。这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读方法习惯步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病,一则,仍然存在教师“预设框框”,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再则,出现教师过于忽视“导”,一味强调学生主体,结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没达到的现象;其三,出现教师将以往讲授的地方或要提的问题写在投影片、课件中,变换形式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

新教材体现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导学生自读的一点尝试。

一、教师讲读,示范,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阅读的中心任务是掌握字、词、句。如果文《画鸡蛋》申“用心”一词的教学,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运用“上挂下联法”。先让学生找出达?芬奇学画鸡蛋前后不同态度的词,有“不耐烦”、“用心”这两个词。强调这两个词,是为了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后留下总的印象: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时的态度很不耐烦,后来却变得用心学画。究竟为什么?这个内容就是我们在读课文中要明白弄懂之处。当教到“用心”画这一段落时,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说明他“用心”画的词语来。学生举出“许许多多”、“一张又一张”。这样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从数量上有所认识,我就接着启发他们联系前面第二段老师要求达?芬奇要训练好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内容,找出体现达?芬奇接受老师意见之后用心画的词语。这下,学生很快发现了“形状不同”这个至关要紧的词语。因为鸡蛋形状虽然每个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非常相似,差别十分细微,要能看出它们的差异需要很好的眼力。达?芬奇之所以后来能画出不同形状的鸡蛋,说明他接受了老师的帮助,努力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才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推敲,学生不但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揣摩词语的方法。

二、因势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应用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教师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引设式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三、培养勤翻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在第一节课就传达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在遇到争议时、或者新知识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查字典,而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在坚持这样的引导下,效果也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的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生字、新词、难句及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时,我都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些问题。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四、教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学生学习课文,往往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不会逐步深入学习,所以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字生词;接着朗读或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体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再返回头来统观全文,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钻进去逐层深入地学,又能跳出来看到文章的整体,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用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地最佳途径,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