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教学

◆周宜德

◆周宜德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366000

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纵观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起劲,而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越学越吃力、越学越害怕。究其根源,发现这两类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愿意思考、是否善于思考。“思考”是学习数学的灵魂,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是数学教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问题”动机

很多学生怕学数学,就是害怕回答问题,一堂课常常被老师无数个“为什么”、“是多少”追问得喘不过气来,一上数学课就如临大敌,要么“紧张应战”,要么“丢盔弃甲”。如果教师能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就能迈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乘法时,教师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教学:春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在这个季节去春游了。在组织春游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们纷纷提出了怎么租车、购买几张门票、要花多少钱等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里隐藏着几个几是多少的倍数关系,很快地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题。学生对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解决,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毫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厘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块玻璃,问:这块玻璃有多厚?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用米、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于是会提出必须用一个更小的单位,从而引出了“毫米”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引出新知,可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新知识关联起来,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新知的动机。

二、积极思考,引发探索问题的信心

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但当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时会感到“山穷水尽”的无助,有时也会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这时教师不能催促学生立即解答,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更不能说一些令人泄气的话语挫伤学生继续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将会埋没学生的思维潜能。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只要学生自己开动了脑筋,即使没有解决问题,也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流。如果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方法是否最优化,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在教学求长方形的周长时,一开始很多学生不会用周长公式“(长+宽)×2”,只会把每一条边的长度加起来。虽然学生找到的方法可能比较繁琐、费时,但这是一种正确的方法,是他们自己经过思考、努力后得到的收获,老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两条长和两条宽一样长,从而引出周长公式。这样,学生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形成继续探究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实际问题常常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寻找一种固定不变的、非常精细的模式,也不要把过程与方法讲得过于精细、强调得过分强烈。

波利亚四个解题的基本步骤的基本过程是:

1.首先对与问题有关的实际情况做尽可能全面深入的调查,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整齐、清楚的认识。

2.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计划往往是粗线条的。

3.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对计划做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4.回顾和总结,对自己的工作及时评价。

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

1.画图,引入符号,列表分析数据。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或倍数关系时,借助画图,学生就能把复杂的算理变得浅显易懂。

2.分类,分析特殊情况,一般化。

3.转化。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单位的知识时,学生对一个时间段的计算总是束手无策。如从8∶45到10∶35经过了几时几分,有的学生直接用10时减8时,45分减35分,得出2时10分,显然学生没有掌握解题要领。如果把10∶35转化为10∶45,先算出经过的整时段2时,再从2时减去10分,这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4.类比,联想。

5.建模。

6.讨论,分头工作。当学生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是一种好方法。

7.证明,举反例。

8.简化以寻找规律(结论和方法)。

9.估计和猜测。

10.寻找不同的解法。

11.检验。

12.推广。

如果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生解决问题时就会有章可依、有道可循。

数学思考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繁重的教学过程,需要同行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才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