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刘俊华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自“立德树人”理念提出以来就收到各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探讨“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理念要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德树人;基本内涵;要求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再次强调“立德树人”重要性,这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传扬,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凝练和深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此,我们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阐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深刻的理论内涵。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

2.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从中华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它们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社会对“立德”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以德为循”,将“德”理解为对上天的绝对服从和笃信,因此“德”被视为遵循上天的意志,与人本身和社会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人”是需要按照得到的上天启示来行事的。到武王取代商建立周得天下,更被解释为“修德配天”的结果。从“以德为循”到“修德配天”,“德”的重心从外在于人的客观神秘因素转移到了内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德”变成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可以获得的品行、才能或者功绩、政绩等。

2.1“立德”的基本内涵

最早用文字的形式提出“立德”的是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它指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其次是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古人极重视传宗接代未被列入不朽之列,而“立德”在此处已经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传统。人都有一死,却将个人的精神价值作为“死而不朽”永存于世,也就说明了当时古人已经将“立德”作为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2.2“树人”的基本内涵

“树人”概念最早出现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仲以种植谷物、树木与培养人才进行类比和对照,强调培养人才需要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也也说明人才培养并非易事,需要道德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等条件下才能顺利实行。

在道德教育上,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认为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统一社会道德标准。其次重视道德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认为道德教化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两者相辅相成。在这些教育思想中,虽然夹杂着-定的功利性和局限性,但注重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的教育目的,以及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又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立德”思想。

3.“立德树人”理念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只讲“立德”,可以塑造出一个适应社会生活的好人,但还不足以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合格建设者。所以,还需要“树人”,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之人。这就像一棵大树,他之所以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不仅因为它有发达的根系、主干,还因为它有参差有序的枝杆以及旺盛繁茂的叶子,以便接受足够多的阳光。同样我们的教育要想培养出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不仅要“立”其德,使其根正,还要“树”其人,构筑起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在某一领域胜任某项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基础,“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为:“树人为本,立德为先”。教育的根本是要树人,欲树人先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而立德又会促进树人。在现代社会,虽然学校的功能还在不断拓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教育者的共同理想必须定格在“立德树人”上。立德树人所要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培养人才时要有层次,有区别。

首先应该培养的是有德之人。无论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还是“做事先做人”;这些都首先强调的是“德”,要使其成才,先要让其成人。然而现在高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多数青年学生人越来越多的成为具有接近相同型号的知识容器,越来越高的考试分数,却对应着越来越低的道德水准。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所以,我们要强调立德为先,要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最基本的做人之道,这是树人的根本。

其次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以及相关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的专业人才。助益于人,使之成人。成人最终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个能够立足于社会,并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技术水平高速发展,我们的知识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老师可能在知识传授内容上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技能素质和基础性的能力,比如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清晰的学科知识框架。

之后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的个性化培养。虽然当前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之下很难进行真正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但也应努力根据的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兴趣、禀赋等,对学生个性鲜明的专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校园资源。在这方面,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团队活动等形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帮助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活力的积极向上的鲜活个体,而不是规格一致的知识容器。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建国60周年纪念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九卷本,第2版)[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08-02-18.

[4]贾朋俭,郑卫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张澍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俊华(1990.01-),女,山东省潍坊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