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王爱霞

(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小学,719400)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方面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家庭或者自身原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差,有些学困生不仅不认真听讲甚至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作为教师,如何转变学困生是工作重中之重。下面我就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形成原因

(一)社会原因分析

2018.12(下)1、生活环境的影响。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农忙时期,根本无人去管孩子的学习。

2018.12(下)2、文化环境的影响。农村孩子,基本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但凡有不会做的题,就从书中抄答案。不但体验不到读书的乐趣,反倒觉得读书是一种苦差事,一种累赘。

2018.12(下)3、“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读书无用”在农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与过去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划上了等号。

2018.12(下)(二)家庭原因分析

2018.12(下)1、学困生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没人教育。我们调查发现,一部分学困生是处在留守儿童家庭,他们长期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人们本身文化素质低,家里还一些农活要做,孩子回到家中,只能自己关心自己,而孩子又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在家不做作业,贪玩。

2018.12(下)2.家长的不良行为,带给自己孩子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显然大于他人的影响,但部分家长价值观不正确,致使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018.12(下)3.家长的文化素养低,不能给孩子辅导。还有一部分孩子家长本身文化程度就低,所以无法给孩子学业的辅导。

2018.12(下)4、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家长的过分溺爱,包庇纵容,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8.12(下)(三)学校原因分析

2018.12(下)1、教学节奏快。现实的状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是生怕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够,于是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赶着学生跑,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

2018.12(下)2、作业过多,拖垮学生。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减负,但社会家庭学校都关注学生的成绩,不练不行。于是机械地抄写词语,反复训练,甚至强迫学生背诵优秀作文应考,题海战术打倒了部分学生,使他们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2018.12(下)(四)学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2018.12(下)1、学习态度。学困生大多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懒惰,不爱动脑、动手,不专心,爱做小动作。

2018.12(下)2、学习习惯。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非得老师盯着、逼着才学习,更不用说独立思考。时间一长就走了进学困生队伍。

2018.12(下)3、学习方法。学困生往往都是机械学习,不懂得举一反三,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转化策略

2018.12(下)我先对所任教的班级中学困生进行了成因调查,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跟家长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或者来自离异家庭,甚至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缺少爱的呵护,使孩子学习的内在需要得不到强化,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消极作用不言而喻。长期以往,这些学生身上都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习惯差;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认识水平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依赖心理强等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转化。

(一)给予爱的呵护,塑造人格,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困生的第一要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困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这些学困生多数是缺少关爱,作为教师要有“偏爱”“差生”的胸怀,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和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达到情感“共鸣”,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得到他们的“认同”。例如我对于缺爱的学生,会经常和他们聊天,聊聊生活,聊聊学习,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送给他们一些书籍文具,从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帮助其克服自卑的心理,塑造人格,激发自信心,强化成功心理。

(二)设立小目标,分层评估,运用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学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其自身积极因素,按照“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发展思路,帮助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让他们看到自己一天天的进步,激发学习兴趣。首先,目标的确立要得当;既不能过高,否则不易达到;也不宜过低,否则没有动力作用;其次,目标须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学生在平时检查对照和及时进行目标调控;最后,还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适时调控。针对学习基础薄弱,不爱做作业的学生,设立了小目标小奖励,别人做5题,你只要做2题,两题做对就可以得到奖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连续五天全对可以免做一天家庭作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虽然离其他学生还有差距,但基础题做的还不错,在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就可以提高目标,把做2题变为做3题。但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注意循序渐进。

(三)要多开展活动,注重能力培养。

学困生因常常受到冷落、歧视,在学业上,人际交往中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他们不仅自信心弱,而且耐挫力低。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耐挫力,在他们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发现自身的优点,或者通过引导大家评价其优点,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提高自信心,增强耐挫力,找到新的生长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那些因家庭情况特殊,长期存在自暴自弃、怕苦畏难情绪的学生。针对以上种种,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磨炼毅力,增强耐挫能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困生及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许多方面,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