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疗效

谭万里

谭万里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人民医院533900

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并观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将15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维敏胶囊+雷尼替丁,单纯雷尼替丁治疗。结果:A组5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效,其中2例好转,48例痊愈。B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2例好转,35例痊愈,C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0例好转,37例痊愈。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受到幽门螺旋菌的影响,HP阳性患者病情易于加重,同时复发率更高。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联合用药,其中,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联合治疗的效果十分良好,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消化道溃疡;治疗效果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并观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选取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2年3月份收治的1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发现阴性患者36例,阳性患者150例,将阳性组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含50例。针对A、B、C三组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分别是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维敏胶囊+雷尼替丁,单纯雷尼替丁。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4周的维持治疗。疗后进行0.5-1年的随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3月份至2012年3月份收治的186例表现出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均经内镜检查确诊患有消化性溃疡[1]。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中150例呈现阳性。150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范围:22-75岁,平均年龄:45.8岁;43例胃溃疡,107例十二指肠溃疡;所有患者均合并十二指肠炎/胃炎。

1.2方法

检查方法:进行细菌学检查,要求实施HP试验与染色尿素酶试验,当两项均呈现阴性时,确诊患者为HP阴性病例,否则则为阳性病例[2]。药物停用30天后,若无HP,则达到根除效果,若出现HP阳性反应则为复发,治疗效果不佳[3]。粘膜活检时,若患者固有膜出现中性白细胞浸润,则为活动性慢性胃炎,否则为非活动性慢性胃炎。将150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B、C三组,各含50例。选取三种药物治疗手段: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维敏胶囊+雷尼替丁、单纯雷尼替丁治疗。上述三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为:患者每次服用150mg雷尼替丁,一日二次;每次服用120mg维敏胶囊,一日四次;上述药物治疗持续4周;每次服用0.5g弗莱莫星,一日二次;治疗持续2周[4]。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在疗前与疗后3天内进行肝功、肾功、血尿粪常规等检查,观察治疗反应。在治疗结束后,检测幽门螺杆菌,进行胃镜检查与粘膜活检。联合用药治疗后,继续进行维持治疗,停用弗莱莫星;每次服用120mg维敏胶囊,一日二次;每次服用150mg雷尼替丁,一日一次。在所有治疗完成后,进行0.5-1年的随访,并进行内镜检查与幽门螺杆菌检测[5]。

1.3疗效评价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时,依据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判定,当溃疡面积无缩小时,治疗无效;溃疡面积缩小一半以上则为病情好转;溃疡消失或者仅余溃疡瘢痕则为病情完全痊愈。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进行为期4周的药物治疗后,进行HP检测,观察患者的溃疡症状是否消失以及患者的粘膜病理反应是否消除,记录详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组5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效,其中2例好转,48例痊愈。B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2例好转,35例痊愈,C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0例好转,37例痊愈。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

3讨论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单极细菌,特点是多鞭毛、外形呈现螺旋状弯曲、菌体末端呈现钝圆形[6]。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症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尚未明确其具体关系。幽门螺杆菌会影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进展,患者如果表现出HP阳性,一般会出现恶心、反酸嗳气与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本文研究中,186例病患共150例呈现HP阳性,比例为80.6%。医学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在患者胃窦部寄生,造成胃窦感染,易于引发消化性溃疡,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可能经由局部细胞的作用,引发粘膜抵抗力下降,导致胃蛋白酶与胃酸发生腐蚀作用,致使粘膜部位出现糜烂,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作。为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并观察治疗效果,选取1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着重分析其中150HP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选取三种药物治疗手段: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维敏胶囊+雷尼替丁,单纯雷尼替丁。观察康复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受到幽门螺旋菌的影响,HP阳性易于加重患者病情,同时加大复发率。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联合治疗的效果十分良好,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静,曹泽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1):127-134

[2]张万岱.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10):134-138

[3]黄李雅,马斌武,任学云.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关系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11):109-113

[4]龙梅.中西医结合治疗HP消化性溃疡61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04):129-134

[5]李彬彬,周积花.,消化性溃疡36例临床疗效检查分析[J].中外医疗,2010(24):145-149

[6]张书光,陈美玲,彭慧,刘伟.雷贝拉唑钠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