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角度研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期刊、硕士论文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5
/ 2

音乐角度研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期刊、硕士论文综述

陈昊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直是近些年此领域学术争鸣上的焦点,对于嵇康及《声无哀乐论》的研究篇目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嵇康作为魏晋末期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作曲家、演奏家,他的成果也一直在被后来人研究着……此篇文章着重陈述一下笔者通过搜索所找到有关嵇康的文论、文章、论著以及笔者观点。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声

⑴期刊类:(嵇康类)

嵇康本人及其思想、论著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现将嵇康与《声无哀乐论》进行分开检索与整理,首先检索前者。在中国知网输入“嵇康”,对1979—2018年的所有类文章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章3055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对嵇康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笔者将检索文章进行分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对嵇康背景、思想来源与嵇康逝因研究;

此类文章大多是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如:家世、家教、改姓、师从、被害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论述。

第二类: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相关的研究;

此类文章较之繁多,且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进行简单梳理后有以下角度来论述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形成前期、嵇康对前人音乐美学思想的态度、嵇康所作论文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独特的知识体系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等角度来进行研究。笔者对其中一些分析后发现:大多数的学者都是来用嵇康所作古文来反映嵇康较为现代的音乐美学思想,但对于现在的一些古文译成白话文,就会发现许多误解与误释,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其人应当充分的结合具体的背景,如达不到当时背景,则应当从年代久远,且能考证的文献中去查询,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第三类:将嵇康与他人或他人思想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此类文章也较之繁多,跨学科的研究也一直在不断升温,此类文章多将嵇康与孔子、老子、墨子、阮籍、陶渊明以及西方的汉斯立克做比较,或将其思想、论著来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发现各自的特点来进行撰述,这些文章为笔者了解嵇康的态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声无哀乐论》类):

《声无哀乐论》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中国知网输入“声无哀乐论”,对1979—2018年的所有类文章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章339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声无哀乐论》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有关《声无哀乐论》出现的背景研究;

此类专题性的文章较少,但研究内容却值得参考,其中姚锋.《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社会、人文背景探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1):101-103,该篇文章谈到《声无哀乐论》的产生背景涉及政治、文化、思想源流、当时音乐思潮以及音乐功能观,均作了很详细的撰述,为笔者参阅。

第二类:《声无哀乐论》的具体内容阐释与价值;

此类文章的研究者与研究数目也颇多,凡是涉及嵇康的论述,几乎均有涉及《声无哀乐论》的研究,只是研究程度深浅不一,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所以更不敢完全苟同。

第三类是用《声无哀乐论》内容或与其他著作做比较:

此类文章注重从嵇康知识构架、所论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的价值、“声”到底是不是“声”,是“音”还是“乐”等方面予以比较。

第四类是笔者选题的出发点为“声”字,从此角度现在能找出5篇较有价值且从“声”字出发论述的文章:

1.李明.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4):12-18,该篇文章集中在讨论前人(研究嵇康者)对于“声”的误解以及通过查阅各种古籍来做参考来对“声”作阐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泛指声音、乐音和音乐。

2.朱明基.关于《声无哀乐论》中“声”的表述方式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9(04):39-42,该篇文章首先对较之先前发表两篇文章进行评述,继而对《声无哀乐论》中的“声”做探讨,又对“音”、“声”做辨析,最后得出:“声”与“声音”含义基本相同,有乐音、音乐及文中特指的某种有明确社会内容的音乐之义。

3.王志成.嵇康《声无哀乐论》“声”之焦点透视[J].艺术百家,2001(03):104-105+94,该文着重从“声”(指代器乐或纯音乐)的角度去论述,对从前有关该方面论述且出现误解的予以评述,最后得出“声”即是器乐或纯音乐。

4.叶明春.与田耀农先生商榷《“音”、“声”之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1):89-96,此篇文章着重在与人商讨“音”、“声”之别,从《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书中找出有关“音”、“声”的释义,最后指出“音”、“声”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声”本义自然之声,引伸义是音乐。

5.胡潇.《声无哀乐论》“声”“音声”“乐”诸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分歧——兼及对三个颇具争议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7(02):105-114.,此篇文章对国内第一批研究“声”及近义词的释义做了研究,同时讨论了“声”、“音”、“乐”等字、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在特定条件这几个字、词的通用、通指情况。

通过研读这5篇对笔者切入点有价值的文章,发现还是有诸多小问题值得探讨:嵇康作为魏晋末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怎么不知“声”、“音”、“音乐”三者字面及引申含义?毕竟他也是作曲家、演奏家,这是很好的例证。如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条件下,究竟嵇康是不是特意用“声”来阐述,又在什么情况下所作,受何人启发,这些都是作为论“声”的一个关键点,这5篇文章颇具参考价值,对笔者研究“声”的问题有了指向性的引导,笔者将从“声”字的释义出发,充分结合大背景,全方位论证:“声”有所指及声,无哀乐。

⑵硕士论文类:

笔者又在中国知网通过关键字索引的方式,对“嵇康《声无哀乐论》”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篇硕士论文。笔者又对这9篇硕士论文进行查阅,其中有4篇是音乐学院的硕士从音乐的角度去探讨嵇康及《声论》,另外5篇分别是以哲学、教育、文艺学等角度去探讨,该4篇硕士论文对研究嵇康有一定的帮助。

小结:

此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各自所找到的材料同时结合本体专业进行分析,分析的角度也大有不同,虽然从几个角度去研究,但均是各抒己见,未能达到统一的标准或一致的意见。在研究嵇康《声无哀乐论》时,要主张从古人的文章当中攫取有用的叙述点,然后加以推敲、加以研究,才会让研究的结果更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