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李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证明,心理的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健全个性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未来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新时期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

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变革中各种消极的怪圈现象影响。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造成学生心理不适应,并产生情绪不稳定和精神障碍。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大学生,除少数因患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无法坚持学习而不得不退学、休学外,多数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已受到严重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学校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通俗的说法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实现学校“五育”和“三个学会”的目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全赖于正常的心理活动,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均有助于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则会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抑制人的潜能,乃至影响人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状况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不利于学习,而学习不佳又引起了新的心理问题或加剧了原来的不良心理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学生没有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五育”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咨询游园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效果较好。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开设如:“充分认识自己,面对未来和挑战”、“考试心理情绪及其调节”、“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认识社会,迎接新的挑战”等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较好效果,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

2、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是以预防性、发展性咨询为主,针对思想教育的目标与学生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问题由咨询员做专业辅导。团体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对象,以学生情况和需要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辅导。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定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充分打开心理世界,以讨论、调查、访问、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谈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帮助、指导和教育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帮助大学生宣泄疏导情绪压力;鼓励大学生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领悟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协助大学生改进认识结构,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适应方式;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帮助大学生增强对心理冲突和心理创伤所导致的疾病预防能力,以减轻精神疾病,保持身心健康。心理资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与社会,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挖掘自身潜能,丰富生命内涵。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根据档案原则,通过心理测试,如认识能力测试、个性心理测试、职业兴趣及行为态度测试等,获取有关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状态、心理变化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形成内容丰富翔实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校管理者也可以以此为根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结束语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徐雅玲,吴宾凤,侯玉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2008(3):69-69.

[2]张仲豪,李文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4(4):99-99.

作者简介:李岩(1975-),山东潍坊人,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