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思想中锻造学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在优化思想中锻造学生

宗有平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谈

宗有平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737202

一、情境激趣,聚焦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问题情境不能成为“凝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有可能无动于衷。能否引起多方积极回应,能否激活和强化孩子们的求知欲,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应该点燃孩子们的兴趣,包括课堂开头也应该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数学广角——找次品》时的开头设计:

1.大家听说过次品吗?你是怎样理解“次品”的?次品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合要求,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次品虽小,危害却大。想不想听一个故事呀?

2.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3.机毁人亡的事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让我们体验到“次品”的危害,可见严格检验不让“次品”流入市场是多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找次品。

不难看出,有关飞机失事的“视频播放”一下子就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之火,一下子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如何找次品的强烈兴趣。的确,既然次品的危害性如此之大,那么如果能够用一种科学的优化的思想或方法快速找到次品,该是多么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呀。瞧,新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活泼泼的情境聚焦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热情,就“拨开迷雾露出一抹希望的亮光”,孩子们必将学得有滋有味,必将向着更美的数学的风景深处向前挺进。

二、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好的数学学习,应该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就《找次品》的学习而言,应该从问题的源头处追问,更清晰地触摸问题由表及里的脉络机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法摸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从而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仍然以《找次品》的教学为例,一开始可以安排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的环节,紧接着安排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的环节,其目的是为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之后,在巩固解决问题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最佳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循: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以上环节“由易到难”,彰显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更彰显着老师对学习的一种正确理解和把握。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立足于正确的数学思想。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迅速求得最佳方案的科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让孩子们得到锻造。而最重要的是在优化思想的运用中,呈现出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和创造之光,恰恰是数学教学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分层训练,探究延伸

“3”或者“3”的倍数中找次品是这样,那么,非“3”的倍数中找次品有没有最佳策略呢?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这样的探究已经有点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设计,设置一些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方案供学生选择,以此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

仍然以《找次品》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覆盖全体学生的分层训练题目:面向学困生,可以设计“基础过关题”;面向中等生,可以设计“能力提升题”;面对优等生,应设计“拓展题”: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循的。今天学过的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比如100个零件里有一个不合格,不合格的零件比合格的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能保证把不合格的零件找出来?这样的设计大面积地解放了学生。当然,这一切取决于教师的理念和视野。当“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彻底淡出师生的生活和视野时,才能创设出更多元、更开放、更具针对性、更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新时空。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总结出了“找次品”的三字诀:“找次品,方法多;三而均,最合适;无法均,相差一;请牢记,找得易。”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2。

[2]张齐华既然殊途,自不同归[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3),35。